【百家争鸣】陆大道等:关于”胡焕庸线能否突破“的学术争鸣

2016年06月21日 13:49 2016-06-19 陆大道等 全国地研联 点击:[]

主题:胡焕庸线能否突破引起广泛热议

摘要

著名地理学家胡焕庸先生于 1935 年提出中国人口地理的重要分界线(简称“胡焕庸线”),被广泛认可和引用,是中国地理学发展的重要成果。2014年底,李克强总理参观人居科学研究展时,高度关注胡焕庸线,并提出了胡焕庸线能否突破的问题。胡焕庸线因而再度引起争论和热议。据此,组织了一些地理学者围绕该问题进行学术讨论,力图从不同层面展现学者们对胡焕庸线的理解与反思,从而深化胡焕庸线的科学价值和现实意义,进而指导中国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实施和区域实践。


主题主持人 陆大道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经济地理学家,主要从事生产力布局、国土开发、区域发展和城镇化问题研究。

核心观点:胡焕庸线的稳定性将长期存在。


 一、“胡焕庸线”突破意味着什么?

1935 年著名的胡焕庸线被提出至现在,已经过去了 80 年。这期间,中国的人口总量增加了一倍多,经济总量的增加更是不可比拟。但是,胡焕庸线两侧总人口、经济总值的比例始终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以该线东南半壁、西北半壁分别占 43% 56.4%的国土面积 (暂不包括港、澳、台),它们的人口和经济总值比例始终保持 946 的大数特征。80年前,胡焕庸先生在他的“中国人口之分布”一文中指出,这种人口分布格局与地形、雨量作比较“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

胡焕庸线能不能突破,如何突破,长期以来就受到政府和社会的关注。诸多人士认为,胡焕庸线能否突破,事关缓解乃至消除地区发展不平衡,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和边疆地区发展以及加强国家安全建设等重大问题。

如何理解这里的“突破”?胡焕庸线两侧人口分布在过去约 30年中,西北半壁占全国的比例提高了0.55个百分点,即额外增加了约700万人口 (西北半壁人口总数约8480万人)。如果将未来 30 年西北半壁人口占全国比例提高 1.0 个百分点可以谓之“突破”,则需要额外增加约1400万人。那么,到21世纪中叶,西北半壁的人口总数将比目前增加约2000万人。这个数据,是否能意味着在某种程度上减轻东南半壁的人口负担并改善西北半壁的人口构成呢?如果没有,其意义又有多大?所以,问题是能不能促使人口由东南半壁迁入。而判断这一点,主要看经济发展。

胡焕庸线突破,经济意义当然很大。1990-2010 年,全国 GDP 平均年增速约 10%。如果未来 30 年,全国 GDP 平均增速约为 4.0%计,到 2040 年,全国 GDP 150 万亿元(以2010年的现价考虑),如果西北半壁占全国的比例较2010年提高1.0个百分点 (达到6.7%),要求达到 10.05 万亿元,是 2010 年的 4.1 倍;如果西北半壁较 2010 年提高 2.0 个百分点 (达到 7.7%),则需要达到 11.6 万亿元,是 2010 年的 4.7 倍。这样的数据才可谓之“有所突破”。也就是说,实现这种两种尺度的“突破”,未来30年西北半壁GDP增长速度需要超过全国经济增速平均值的50%左右。

最近十多年来,在“西部大开发”的方针下,西北半壁各地区通过大规模投资和发展能源重化工,使经济实现了高速和超高速增长。但这已经带来了结构性的困境,能源重化工这些可以导致地区经济大幅度增长的行业,在西北半壁成为需要控制规模的对象。那么,要达到上述长时期高速增长,什么样的产业可以支持?高科技产业、大农业、高端服务业,等等。从现在看,很难想象这些产业未来在西北半壁能够取得远超过全国平均值的增速。

二、“胡焕庸线”稳定性长期存在的几点理由

1. 中国陆地国土分三大自然区,即东部季风气候区、西北干旱及半干旱区和青藏高寒区。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 m以上,除少量河谷地带以外,一般不适宜于人类日常的社会经济活动。“胡焕庸线”西北半壁几乎包括了干旱及半干旱区和青藏高寒区。这种自然结构特点对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影响巨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胡焕庸线”的稳定性。这不是人的力量所能明显改变的。

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受海洋的吸引是长期趋势。早在19世纪初,海洋就被认为是“伟大的公路”。今天,世界科学技术的进步及全球化、信息化的发展,更加强了沿海地区发展的优势。世界上主要国家的经济,无不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广泛的交流。全球的经济总量就像钉子一样密集地倒插在各主要经济大国的沿海地带 (美国的东西两洋的沿岸、欧洲的大西洋沿岸、地中海沿岸、日本各岛、中国沿海地带等)。中国经济,不管是以往的30 年还是未来,都将在相当大程度上 (有些领域及行业将在越来越大的程度上) 依赖国际市场和资源。

还要强调的是:胡焕庸线的西北半壁,并不等于“三大地带”中的西部地带。西部地带中的发达地区有关中、四川盆地 (重庆在内) 及人口密度及经济密度较高的云贵地区等都基本不在胡焕庸线的西北半壁。

2. 胡焕庸线西北半壁缩小与东南半壁人口和经济规模的差距所遇到的困难,主要还不在于水资源及交通运输等问题。主要在于距国内外市场距离远、运输成本高的严重制约。运输能力可以提高,甚至是没有限制的,但运输距离长及引起的运输成本高这个因素的影响是难以改变的。也就这一点,无论是今天还是未来,胡焕庸线西北半壁的许多部门和行业,其产品和服务难以在经过长距离和超长距离 (陆路) 运到国内外市场后而仍然具有很强的竞争力。

人们通常强调西部资源丰富,但这并不一定就意味着经济发展潜力巨大。中国西部地区矿产资源种类很多,有些矿种的地质储量都占全国80%以上。但如果考虑到矿产资源的开发条件、洗选 (分离) 条件、运输条件等因素,就对中国国民经济的实际价值给以赋权,东、中、西三大地带矿产资源的潜在经济价值分别为324325。这就是说,西部地区矿产资源对国民经济发展并不存在很大优势。这里“西部地带”的地理范围比胡焕庸线西北半壁更大一些。

3. 除了上述自然结构、运输距离两个难以改变的影响经济发展的因素外,教育和文化水平也是制约西北半壁经济发展的因素。这个因素是可以逐步改变的,但是需要较长时期才能实现这种改变,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另外,沿海地区由于科学技术基础及易于接收全球信息和革新的传播,会具有大得多的区域创新优势。

西北半壁的六个省份 (内蒙古、新疆、甘肃、青海、西藏、宁夏),2013 年财政收入计4082亿元,支出12227亿元,收支相差8145亿元。财政自给率仅仅为25%。但这还不是中央政府对这些省份财政转移支付的全部。今后,中央政府对这些地区财政转移支付额度肯定还要像往常的速度增加,这无疑是中央政府的巨大负担,也是各省份政府的巨大压力。如果要采取不寻常的措施实现西北半壁的超常规经济发展以突破胡焕庸线,中央政府的财政转移支付规模可能会相对减少。但是,在投资与投资成本、生产效益、运输与消费支出、生态环境治理等方面,要额外付出的经济代价可能要大得多。

以上只是根据几十年来发展实践情况和数据做的简单分析和判断。需要说明的是,胡焕庸线两侧基本公共服务存在明显落差的“稳定性”将长期存在。中国在第八、第九及第十个五年规划中都曾经强调要缩小东中西部之间的经济发展差距,但是执行的结果这种差距并没有缩小。从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开始,只强调要使欠发达地区和发达地区之间公共服务逐步实现均等化。实践证明,这个目标是切合实际的,在中央政府和省区市级政府努力下可以逐步实现。



王铮 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二级研究员、可持续发展部主任;《普通地理学》、《理论地理学》、《计算地理学》 系列专著,被胡焕庸先生誉为“提出了独立的理论地理学体系”。  

观点:胡焕庸线在世界上具有普遍性,美国人就突破他们的胡焕庸线,中国人要突破自己的胡焕庸线和要发挥第二地理本性的作用,推动第三地理本性的变化。

封志明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自然资源学会副理事长,中国人口学会常务理事、人口与资源环境专业委员会主任。

观点:胡焕庸线揭示了降水量对温带、亚热带人口分布的决定性影响,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拉采尔 Raetzel 等提出的环境控制论。

方创琳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城市地理与城市发展研究室主任、区域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区域可持续发展模拟重点实验室副主任,RSA ChinaDivision 常务理事,中国地理学会人文地理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区域科学协会常务理事等。

观点:胡焕庸线刚性约束下的中国城市发展空间格局不可能有实质性突破。

董晓峰  北京交通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注册规划师,兰州大学城乡建设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地理学会城市地理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生态城市专委会中西部工作委主任。

观点:西北半壁对国家发展的巨大贡献需要系统认识。从更长的时期看,该区域人口一直在增加,科技文化发展与政策是主导成因。西北半壁目前基础设施十分落后,已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的瓶颈,同时在中华民族复兴与长治久安发展中地位十分重要,未来发展的关键在于质量。

刘盛和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

观点:胡焕庸线近80年来总体稳定,但也呈现出向西北半壁微移的新态势。“一带一路”建设和创新驱动战略实施将有利于提升西北半壁的人口与经济集聚能力,有助于突破胡焕庸线。

贾绍凤  中国科学院地理学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

观点:胡焕庸线是自然环境承载力决定的,破不了!中国西半部或气候干旱、或海拔太高,难以承载高密度的人口。

方一平  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学术委员会副主任;WCRP/Cli C  IUGG/IACS 中国委员会冰冻圈与可持续发展专业委员会主任,国际区域研究协会 RSA 中国分会理事,中国地理学会经济地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观点:胡焕庸线是人口地理格局基线,不是城镇化和发展水平衡量线,较长时期内难以显著改变胡焕庸线人口图景,突破胡焕庸线贵在“质”不在“量”,山区新型城镇化是调整胡焕庸线走向的重要驱动力。

孟广文  天津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教授,德国海德堡大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自由经济区、区域规划与政策、德国人文—经济地理。

观点:在今后相当长时期内,胡焕庸线仍是中国人口与国民经济发展的限制性因素。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中国的人文—自然空间分异格局、过程与机制,胡焕庸线的作用与位置必然会发生变化,中国西北部会获得更多的发展条件与机遇。

邓祥征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对外合作处处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观点:城镇化和产业转型发展影响着地域系统格局并为人地关系研究带来新命题。以胡焕庸线来审视环境容量对中国“新常态”经济增长的制约,将这一人口分界线透视到国土空间开发的动态进程中,甄选城镇化与产业政策的调控手段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也是中国转型发展背景下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基础。

叶超  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教授;中国地理学会第十三届全国青年地理科技奖获得者。

观点:从中国长期历史和地理演化的视角理解胡焕庸线至关重要。东部沿海地区和中西部内陆地区的差异是中国近百年最主要的经济地理特征。 

曹广忠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城市与经济地理系主任、副教授;中国地理学会人口地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观点:胡焕庸线标志性地揭示了中国的人口地理事实。胡焕庸线的相对稳定性是地理基础和技术进步对经济和人口分布影响的综合体现。人口分布的不均衡并不必然意味着区域发展水平的差距。在尊重地理条件差异性的前提下,通过统筹规划和协调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是人地关系的内在要求和促进现代化成果共享的需要。

杜宏茹  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人地关系与区域发展研究室副主任、副研究员。

观点:从城镇化角度理解胡焕庸线更能够体现出中国人口和经济格局演化规律。位于胡焕庸线西北半壁的中国干旱半干旱地区的人口和产业进一步向绿洲区域中心城市及其周边集聚,绿洲城镇组群的人口密度和经济发展与东部半壁的差距逐步缩小。

张华  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讲师

观点:胡焕庸线两侧人口分布的巨大差异,是长期以来人口分布适应资源环境、社会经济条件的“自然选择”的必然结果,人为硬性的突破胡焕庸线将付出相应的成本或代价,也无必要。应在西部地区大力推行节水技术,发展环境友好型产业,实现西部地区更高质量的城镇化。

马海涛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副研究员;中国地理学会人文地理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城市地理专业委员会委员

观点:探索与国土空间本底相适应的城镇化路径,推动全域国土空间利用质量的均衡,是突破胡焕庸线的一种创新性思维。

陈明星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区域可持续发展模拟研究室副主任、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中国地理学会第十三届全国青年地理科技奖获得者

观点:胡焕庸线是人文与经济地理学发现的重要规律之一,所揭示的人口分布东密西疏格局不能人为打破。但通过政策引导和合理空间组织,中西部地区可以实现更高水平和质量的城镇化

上一条:没有大格局筹划 不要碰旅游地产 下一条:谢彦君关于旅游学科两篇演讲

关闭

版权所有:九江学院旅游与地理学院 联系电话:8311117
学校地址:江西省九江市前进东路551号 邮政编码:332005
技术支持:九江学院信息技术中心 Copyright 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