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集聚和新经济地理的兴起

2015年11月04日 09:39 ?王健 点击:[]

经济的空间集聚

当前,经济的空间集聚是一个客观现象。从全球经济角度看,随着贸易全球化和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全球经济在世界范围内进行了层次分工,在此基础上也出现了空间的集聚现象。空间的集聚从最原始的人类定居点的形成到目前为止表现出的是“定居+生产”的集聚特征,也可称之为城市。城市的形成有诸多的因素,影响城市发展大小的因素也是一个众多因子的体系,其中,区位的因素对城市的发展至关重要。城市的形成是人类活动的升华,是人类生活、生产的集合体。城市既承载着人类居住的功能,同时也是一个生产的核心体。但是,每一个城市的形成都不是独立的,就算是最早的城市——古希腊的城邦——功能也不是独立的,城市与非城市区域的联系是亘古不变的,换言之,我们所梦想的桃花源圣地并不存在。每个城市都是资源的集中利用和产品的分散所形成的一个系统。随着克鲁格曼提出的经济活动“向心力”和“离心力”的双重作用,单个城市发展壮大,大都市核心的周围形成小的城市,以承接大城市的部分功能,如住宅、工业生产等。因此城市本身也并不是孤岛,而是会形成相互联系的城市圈。当前,全球范围内形成了6个著名的城市圈:美国纽约华盛顿城市圈、日本东京横滨城市圈、欧洲巴黎柏林城市圈、英国伦敦城市圈、美国芝加哥城市圈以及中国长三角城市圈。而在我国东南沿海,尽管有众多原因,但是区位的优势(主要是交通区位的优势)造就了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聚集作用。在东部沿海区域形成了3个较大的城市圈:京津冀经济圈、长江三角洲城市圈和珠江三角洲城市圈。除了城市圈内部的联动关系之外,城市圈的对外联系也是客观存在的,城市圈之间也会形成具有相互作用的城市带。

新经济地理的兴起

进入二十世纪后期,尤其是80-90年代,社会科学的研究进入了一个相互交叉与互动的新时期,各学科在理论互动中对区域与空间产生了浓厚兴趣。特别是90年代以来,经济地理学与经济学研究领域的交织更加明显,以克鲁格曼、藤田昌久等区域经济学家为代表的主流派经济学家重新审视了空间因子在传统经济学理论中的影响和作用,用全新的视角,把以空间经济现象作为研究对象的区域经济学、城市经济学、经济地理学等传统经济学科统一起来,构建了“新经济地理学”,也称之为空间经济学。空间经济学的兴起与当前的传统经济学理论,尤其是区域经济学理论的局限性有关。为了增加分析的严谨性和研究结果的可测性,传统经济学在研究方法上曾经随着边际革命进行了一次大的跃进,采用接受度比较高的数学模型抽象和简化分析。计量经济方法的引入大大提高了经济学研究的严谨性。

数字的使用,使得一些曾经对经济学持有怀疑态度的人也渐渐接受将经济学作为科学的观点。在经济学专业中,完全竞争市场和规模报酬不变是许多经济理论建立的前提假设条件。然而在现实的经济社会中,尤其是在当今全球贸易自由化、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信息的共享性、外溢性和扩散性使得以信息为基础的经济领域边际收入递增取代了边际报酬递减。报酬不变和完全竞争的假设使得分析过程更加复杂和不符合经济的现实性。按照空间经济学(新经济地理学)的观点,报酬递增和不完全竞争对决定贸易程度、集聚化水平和区域专业化比完全竞争和规模报酬不变更加符合现实性。传统经济学本身的局限性、经济学与相关学科理论方法的突破性进展、当前计算机运用水平的提高以及解决现实经济问题的需要促进了空间经济学的兴起。

王健/文,中国土地政策与法律研究中心,中国农业大学土地资源管理系

上一条:未来30年,乡村将成为奢侈品 下一条:他正在改变这个世界,而你随时都可以和他一起!

关闭

版权所有:九江学院旅游与地理学院 联系电话:8311117
学校地址:江西省九江市前进东路551号 邮政编码:332005
技术支持:九江学院信息技术中心 Copyright 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