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九江市共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16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36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154项。为进一步了解和掌握九江市省级以上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传承和现状,总结代表性传承人(含传承人群)成功经验和发展不足,着力探索我市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在保护、传承和发展过程中的新模式、新经验,积极为乡村振兴助力,受市文旅局非遗中心委托,7月1日—10日,旅游与地理学院由崔明月博士、郭清博士、卢悠然博士和蔡新宇同学组成的调研组一行对我市非遗传承人群现状进行了专题调研,市文旅局非遗中心相关工作人员陪同调研。




调研组一行冒着高温顶着烈日,先后深入湖口、瑞昌、德安、修水、武宁、永修、庐山市等8个县(市、区)12个乡镇,先后对九江市境内的湖口草龙国家级传承人喻芳泽先生、瑞昌竹编国家级传承人田先敏先生、潘公戏国家级传承人桂训锦先生、义门陈家训国家级传承人陈峰先生、西河戏国家级传承人程家训先生、全丰花灯国家级传承人戴水平先生、丫丫戏国家级传承人周文斌先生、金星砚制作工艺省级传承人陈茂林先生、瑞昌剪纸省级传承人朱朴光先生、九江桂花茶饼省级传承人梁启标先生、青阳腔省级传承人周论荣女士、打鼓歌省级传承人黄国富先生进行了深入的访谈。

调研中,调研组一行深入到传承人群中,与传承人及其周边的人进行了深入交流,围绕非遗传承现状、传承人员结构、传承人群生存现状、非遗传承路径、非遗传承方法、非遗受众培养、非遗进校园、非遗进景区、非遗文创等问题与传承人进行了全面沟通。各位传承人热情地向调研小组成员展示各项非遗绝学,并介绍了自己的学艺过程、师承途径、传艺困境等。特别是潘公戏、全丰花灯、打鼓歌、丫丫戏传承人等都对非遗传承的未来表示了深深的担忧。由于受众存在区域局限性、传承人老龄化且未形成合理的传承结构等问题多项非遗的传承都面临着即将断代的危机。


10天的调研时间紧、任务重、天气热、路程远,但调研小组成员们都精神饱满,本着尊重非遗文化、敬重非遗传承人、服务地方、为我市非遗传承尽一份绵薄之力的精神,圆满的完成了调研任务,为后期研究课题的撰写打下了厚实基础,也在调研中培养了我院学生的综合能力,践行了实践育人的教育理念。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的基因、民族智慧的象征,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彰显的价值体系,为当代人类的生存发展提供了思想源泉。保护和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功在当下、利在千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