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与地理学院2023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系列报道(十一)

2023年07月01日 08:27 胡子函/文 陈佳语、朱发苗、胡子函/摄 点击:[]

走访长茅古村,探寻乡愁记忆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把乡愁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提出“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将“记住乡愁”作为城镇化建设的新目标。

630日,旅游与地理学院2023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服务110名队员在学院党委副书记吴彭年的带领下,来到省级传统村落——修水县黄沙镇瑶村村长茅自然村,开展社会调研活动。本次调研旨在深入了解传统古村落瑶村村长茅自然村的发展变迁,挖掘其文化内涵和隐含的乡愁记忆,以乡愁为纽带,思考乡愁视域下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的可能性。该村村委会主任刘满平热情接待了服务队一行。

余氏长矛自然村位于黄沙镇瑶村村,离黄沙集镇20多公里,毗邻黄坳乡,黄港镇共有21户人家,92个人。由明宋时期的多家祖祠以及20多栋土屋和一个气派恢宏的余氏祖祠组成。刘满平主任向我们讲解了该村林伯卿公祠和余氏宗祠的辉煌与没落的历史。

沿着狭窄的乡间小路,穿过斑驳沧桑、错落有致的村间屋舍,亲身感受着古村传统遗迹,那些的古老质朴的岁月仿佛也与我们擦肩而过。踏入林伯卿公祠,破败与古老并存,这是来源于清朝乾隆时期的,历史长达300多年的老宅子,当年他们也是村子里的有钱大户人家,光这一栋房子就有100多间房间,但是却阻止不了家族的败落。随着时间的流逝,原来生活在这里的村民纷纷迁出,这里便成了一个“空心村”,任由风雨侵蚀,日渐破败下来。“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在时间面前,每一个个体都是非常渺小的。

胜迹古祠堂,千载永流芳。服务队一行来到了恢弘壮观的余氏宗祠,说起瑶村,就不得不提起余氏一族,刘主任向我们介绍了长茅余氏的前世今生。据说,长茅余氏始祖为余良,唐末宋初人,进士出身,祖籍安徽休宁,历任分宁(今修水)县宰,江州(今九江)刺史,工部尚书。长茅余氏从宋代起就是当地旺族,名人辈出,有榜眼1人、探花2人、进士53人、录相2人、尚书8人,仅宋代就有“一门三太守,四代五尚书”,“兄弟九人同登龙虎榜”,“长茅三神童”等美誉。

余氏宗祠始建于唐末五代,历史沧桑,历经千年,古祠早已失迹。2009年“中华余氏宗亲会”决定在原址对祠堂进行重建,至201112月竣工。现祠堂占地面积2600平米、建筑面积2040平米,投资200余万元,全由族人捐资。进入宗祠,余氏文化长廊上,呈现出了完整的错综复杂余氏宗亲谱系图,巍巍壮观,余家的根源都能清晰呈现。 如今长矛余氏的后代遍布祖国大江南北,他们感恩先祖,重建起宏伟的宗祠,它记录从晚唐的长矛始祖余良记录起,长矛余氏历经五代十国、唐、宋、元、明、清等岁月的洗礼,愈发婀娜多姿、光彩照人,曲江始祖余从公、钱塘始祖余衮、民族英雄余玠等都是当时响当当的人物,而长矛余氏也在中华民族的大家庭里生生不息。

参观完长茅余氏宗祠,深深感受到这里不仅仅代表着对于先人的尊敬,更多的是代表一种传承,传承着余氏一族那种不屈不灭的精神,也记录着在历史上做出卓越贡献的先辈们的爱国之情。在余氏宗祠,看着那些余氏后人在政治、军事、文化上做出的贡献,深深的感受到中国家族文化的魅力,正是有了这种优良家风的传承,中华传统美德才得以继承和发扬;这种宗族文化的凝聚力,激发着后人崇德向善、锐意进取的精气神,推动着中华民族文化在世界的舞台上大放异彩。

每个古村落都是一本厚重的书。如何保护好、利用好、传承好中华大地上最宝贵的传统村落,服务队在通过考察和采访之后感受到,只有让传统村落活用起来,因地制宜充分发挥村落特色,促进乡村文化与经济融合,创新“文化+多村”的模式,用特色文化吸引,才能把老房子、老村庄活用起来,才可以让传统文明和现代文化结合,实现永续传承。大学生作为青年力量,理应将自身和国家相结合,为国家的发展做贡献,借三下乡活动的机会,深入基层一线,只有充分了解乡村发展现状,才能更好的将自己的力量用到实处!

保留乡村风貌,留住乡愁,建设美丽乡村,需要当代青年大学生的力量,需要新一代青年的力量,作为青年一代的大学生们也应当继续前行,努力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坚持不懈地奋斗。



上一条:旅游与地理学院2023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系列报道(十二) 下一条:旅游与地理学院2023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系列报道(十)

关闭

版权所有:九江学院旅游与地理学院 联系电话:8311117
学校地址:江西省九江市前进东路551号 邮政编码:332005
技术支持:九江学院信息技术中心 Copyright 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