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村落作为中国独特的历史遗产,集中展示了中华民族“耕读”传统和家园营造的智慧。它不仅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还承载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智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活态标本。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与文化消费的日益多样化,如何在新时代讲好传统村落的故事,充分挖掘其文化内涵,成为留住民族历史记忆、增强文化认同的关键课题。
近年来,随着文化旅游的兴起,各地政府和相关部门积极推动传统村落文化的宣传与推广。政府部门编写村落宣传手册、设置道路标识,通过报纸、广播、电视和网络等媒体进行多渠道宣传,使传统村落文化走向全国甚至全球,形成了多主体、多层次的全方位传播格局。特别是在全媒体时代,村落文化的传播不再局限于官方主导,民众也通过抖音、微信等平台发布作品,成为文化传播的重要节点。通过短视频、图片等形式展现村落风貌,让许多“深藏于野”的村落得到广泛关注,一些村落更成为乡村旅游的热门目的地,城市居民追寻“乡愁”的理想之地。
尽管传统村落文化宣传已取得成效,但在内容深度和形式上仍存在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宣传形式单一,内容深度不足。当前,传统村落文化宣传多采用“文字+图片”模式,内容主要围绕村落地理位置、历史沿革、建筑特色、风俗习惯等展开,图片则多为村落航拍、古建筑特写、民俗活动等。这种“基础信息+视觉展示”的宣传方式虽能展现村落概况,但结构单一,难以突出各村落的独特性。特别是当观众多次接触类似内容时,宣传作品会给人“千篇一律”的感觉,未能有效彰显村落的个性与深层价值。
更为重要的是,村落宣传作品大多聚焦于“有什么”,却很少深入探讨“为什么”与“如何来”。例如,有些宣传简单介绍了村落在选址、建筑风格、风俗习惯等方面的特征,但缺乏对这些特征背后文化逻辑和人地关系智慧的解析。在今天的文化消费语境中,受众更倾向于观看具备深度和情感共鸣的内容,仅靠表面信息已无法满足观众的需求,深层次的文化内涵亟待挖掘。
二是内容重复雷同,负面意象频现。在传统村落文化的宣传中,内容重复现象较为普遍。很多村落的宣传内容在不同平台上几乎一致,甚至连文案表述、拍摄角度都相差无几。此外,非官方的村落宣传作品在展示村落优美环境、古朴生活方式的同时,往往会带有负面意象。比如,“空心村”现象、房屋残旧、人口老龄化等问题频繁出现在视频或图片中,尽管作者意在呼吁社会关注村落保护,但在观众眼中会留下萧条破败的印象,这种“真实反映”反而削弱了传统村落的吸引力,阻碍了文化传播的积极效应。
传统村落文化宣传内容深度不足的原因可以从多个方面分析。首先,村落的历史文化资源挖掘和研究深度不足。传统村落历史悠久,但因地处偏远,缺少详细的史料记录,很多村落未能在正史或地方志中留下完整记载,家谱和地方传说虽然填补了部分空白,但许多文化细节仍未得到清晰的整理和呈现。特别是对于一些尚未被深入研究的小村落而言,缺少历史文化的支撑,宣传内容的丰富性自然受到制约。
其次,已有的传统村落研究成果在宣传中的转化力度不足。许多学术研究从文化价值、建筑工艺、人文历史等角度对村落文化进行深度剖析,但宣传制作方往往难以有效吸纳这些研究成果。制作团队虽有拍摄剪辑的技术优势,但未必掌握村落的文化精髓与学术研究的最新成果,导致宣传内容仅停留在表面,未能充分展现村落的深层文化价值。
此外,传统村落文化宣传还过于关注短期的产业发展需求。为了满足乡村旅游的推广需求,许多宣传内容偏向于展示村落的旅游景点和娱乐活动,忽视了村落文化的深层次内涵。比如,村落中的人地关系、生态智慧等未能深入表达,限制了宣传内容的深度,难以激发观众的情感共鸣。
未来可从如下几方面提升传统村落文化宣传内容的深度,降低低端无效的传统村落宣传作品供给。一是构建长效保护机制,夯实文化宣传基础。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合理开发是宣传内容提升的根本保障。村落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长期关注环境修复、文物保护、产业规划等多方面工作。各地应建立长效保护机制,逐步改善村落人居环境,完善基础设施,为宣传作品的丰富化和多样化提供生动的现场资源。同时,通过优化产业结构,探索可持续发展的模式,使传统村落成为乡村振兴的有力支撑。例如,将村落改造成文化创意基地或生态旅游目的地,使村落文化宣传与地方经济发展形成良性互动,增强其吸引力。
二是加大文化挖掘力度,强化研究支撑。传统村落宣传内容要深度挖掘文化内涵,注重个案研究和区域共性研究。通过深刻剖析村落的历史演变、建筑智慧、景观特征等,形成个性化的文化表达,增强宣传的知识深度。特别是对于研究不足的小村落,需给予足够关注,使其文化价值得以系统呈现。同时,要重视区域性村落共性研究,从整体上揭示区域村落文化的相似性与独特性,并运用多学科交叉的方式深入剖析村落文化,为宣传内容的丰富性提供更多素材。
三是加强成果转化能力,丰富宣传内涵。传统村落的文化宣传应积极转化和借鉴现有的研究成果,使作品在具备基础信息的同时,展现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相关部门可以通过与高校和研究机构合作,将学术研究转化为通俗易懂的宣传内容。例如,深入挖掘村落中的传统工艺、民俗信仰、礼仪习俗等内容,结合研究成果呈现村落生活的细节与文化根基,让观众在欣赏风景的同时也能体会到村落文化的厚重与独特。宣传作品不应仅限于展示建筑与景观,还应通过故事讲述、生活场景还原等手法,使观众更深刻地理解村落背后的文化精神。
四是融入文明标识体系,提升文化传播层次。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构建中华文明标识体系,传统村落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具备作为“中华文明标识”的潜力。因此,在设计宣传内容时,可以依托中华文明标识体系的理念,突显传统村落在中国文化中的独特价值。例如,将村落文化中的人地关系智慧、生态保护观念与中华文明的整体标识理念相结合,使宣传内容具备深厚的民族文化内涵,为大众提供更具文化认同感的深层次体验。
五是健全多元主体联动机制,提升宣传合力。传统村落的文化宣传不应仅靠政府或企业,需充分调动社会各界的参与热情,形成多主体联动的宣传模式。政府部门、高校、企业和民间组织可以建立文化宣传合作平台,整合各方资源,发挥高校的学术研究优势和数字企业的技术优势,联合制作高质量的村落文化宣传作品。特别是通过VR全景、虚拟互动等技术创新,使村落文化宣传更具体验性和互动性,增强观众的沉浸感和兴趣。
乡村文明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而传统村落作为乡村文明的载体,是中华优秀文化的“活化石”。讲好传统村落的故事,深入挖掘其文化内涵和独特智慧,不仅有助于传承历史文化,还能满足人民群众对高质量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加强传统村落的文化宣传,不仅能丰富社会的文化生态,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也能推动社会各界更为广泛地关注传统村落,为其高质量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外部动力。(中国新闻网江西频道2024年11月10日 11:27 https://www.jx.chinanews.com.cn/news/2024/1110/105841.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