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核评估学院巡礼】旅游与地理学院:旅途如歌,谱写壮丽篇章;地理如诗,携手共绘蓝图

2025年03月25日 10:20 旅游与地理学院/文 点击:[]

1 学院简介

(1)历史沿革

旅游与地理学院源于1993年九江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公关旅游系,2002年成立旅游学院,2013年成立旅游与国土资源学院,2019年更名为旅游与地理学院。


(2)党建引领

近年来,学院党委对标高校党建建设要求,全面推进党建工作系统化、项目化和特色化,成效明显。先后被江西省委教育工委授予“全省高校党建工作示范点”“全省高校示范性党员活动室”;连续13年荣获学校“先进基层党委”称号、2022年获批学校“党建工作标杆学院”、2023年获批江西省首批“全省党建工作标杆院系”,2024年荣获九江市“先进基层党组织”、九江市直机关单位“先进基层党组织”、九江学院“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


党建工作成效展示


党建工作荣誉奖牌


教工第二党支部2021年荣获全省教育系统“先进基层党组织”和九江市直机关工委“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2022年荣获九江市直单位“四强”党支部称号、九江学院“四强”党支部称号;2023年获批江西省首批“全省党建工作样板支部”;2024年获批第四批“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培育创建单位、全国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强国行”专项行动团队、九江学院“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



(3)师资队伍

学院现有教职工65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15人,博士学位教师25人;江西省“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江西省首届省情研究特聘专家1人;省内外高校兼职硕士生导师10人,拥有海外访学或学习经历教师6人;拥有行业资格证书的双师型教师比例超过50%(包括旅行社总经理资格证、导游资格证、高级茶艺师证、调酒师证、珠宝鉴定师证、星级酒店评审员证等);47人通过江西省应用型本科“双师型”教师认定。


近三年,教师在全国混合式教学比赛、省级教学创新设计比赛、校级教学创新教学比赛中获得奖项4项;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2项、省级教学改革项目8项;在江西省社会科学成果奖等方面亦有斩获。一批教师荣获优秀共产党员、教书育人楷模、优秀教师、优秀辅导员、优秀班主任等称号。


学院教师科研获奖


学院教师荣誉


优秀教师风采展示


(4)人才培养

学院开设旅游管理、酒店管理、地理科学、地理信息科学、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5个本科专业。其中旅游管理专业为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省级特色专业、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获批国家级、省级、校级一流课程、校企合作课程15门。获批乡村振兴与文旅设计、金牌讲解两个微专业。


国家级与省级一流本科课程证书


近年来,百余名学生在全国旅游院校专业服务技能比赛、“田家炳杯”全国师范院校师范生教学技能竞赛、江西省科技创新与职业技能大赛、挑战杯比赛、“互联网+”比赛、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等赛事中获得优异成绩。多个班级获省级“雷锋班”、市级“五四红旗团支部”等荣誉,多位学生获“江西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先进个人”“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等称号。近三年,共有111名学生继续攻读硕士研究生,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200多人次,发表学术论文41篇,立项校级以上大创项目40余项。


学生竞赛获奖证书


学生发表学术论文


考研考公光荣榜


(5)科学研究

学院科研氛围浓厚,定期组织院内学术沙龙,为科研合作、学术共享提供平台。教师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共13项(见下表),承担江西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文化艺术科学规划项目、科技厅项目、高校人文社科项目等省部级科研项目研究近100项,重大招标课题成果获当时省委主要领导同志的肯定性批示。


学院国家级科研项目立项表

项目、课题名称(项目编号)

项目来源

项目研究起讫时间

负责人

科研经费

(万元)

1

城市建筑景观三维空间构型对PM2.5的影响机制及尺度效应(项目批准号:42361015)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2023.01-

2026.12

阳海鸥

32

2

华南西部碎屑岩相区二叠纪-三叠纪过渡层双壳类动物群的古生态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2021.01-

2024.12

宋 婷

24

3

扬子板块西南缘典型三叠纪盆地沉积物源对比及其对三江造山带构造演化的制约(D02110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2021.01-

2024.12

朱 民

35

4

江西山地优势针阔叶树种径向生长对季节性干旱响应机制及其气候阈值的比较研究(41961008)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2020.01-

2023.12

刘新圣

43

5

酸雨区典型林种降水再分配及其水化学效应研究——以庐山森林流域为例(4186102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2019.01-

2022.12

李 静

40

6

旅游体验承载力与负面事件补偿效果评价研究(7164002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2017.01-2019.01

韦健华

17

7

清朝汉籍文献中的新疆地名写法整理与研究(16CZS065)

国家社科基金青年

2016.07-

2019.12

陈海龙

20

8

庐山不同海拔黄山松树木年内径向生成动态及其对环境因素的影响(4156101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2016.01-

2019.12

刘新圣

43

9

江西二叠纪一三叠纪之交不同相区地层对比和生态系演变(4156200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2016.01-

2019.12

孙冬英

40

10

旅游引导的乡村新型城镇化模式及其效应研究(14BJL112)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

2014.01-

2018.12

李松志

20

11

鄱阳湖与长江干流水沙交换过程及其对闸坝调控的响应(4136100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2014.01-

2017.12

赵军凯

50

12

基于主体功能区理念的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产业空间布局政策研究(09BJY024)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

2009.01-

2013.12

李松志

10

13

清朝新疆天山以北卡伦线以西疆域的治理研究(23YJA770001)

教育部人文社科

2023.10-2026.10

陈海龙

10


(6)平台建设

学院建成旅游管理实验教学中心和地理科学实验教学中心,总面积约4000平方米,设备投资总额1000余万元。其中旅游管理实验教学中心为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实习基地分布在经济发达地区的高星级酒店、知名景区、航空公司、规划测绘公司,以及九江市中学等不同行业部门。


学院实验室展示


学院为中国旅游协会旅游教育分会常务理事单位、江西省旅游协会旅游教育分会副会长单位、江西省地理学会副理事长单位、教育部旅游管理专业国家虚拟教研室TOP100成员院校。为教育部“1+X”旅行策划等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试点院校,连续数年被评为优秀考点。拥有江西长江经济带研究院(江西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旅游发展研究中心、江西传统村落发展研究中心等科研机构;拥有江西濂溪茶科技小院(国家级)、现代文旅产业学院等产学研平台。


国家虚拟教研室TOP100成员院校挂牌仪式


“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考点证明


(7)交流合作

学院承办了2021年全国旅游生态与生态旅游学术研讨会暨首届‘山·江·湖·村’旅游发展高峰论坛、2023年中国地理学会(华中地区)学术年会等众多学术会议。学院教师更是积极参加中国地理学会旅游地理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中国未来研究会旅游分会学术年会、世界名山国际学术研讨会、“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地理学科人才培养”学术研讨会等。邀请中国科学院、中山大学、暨南大学、江西师范大学等省内外高校、科研院所的院士、知名学者前来讲学。通过“走出去、引进来”,提高教师的学术水平,拓宽学生的学术视野。


学院教师参与学术会议


2育人举措

(1)德育为先,构建思政教育新格局

学院着力建强思政育人阵地,将党建融入课程、融入实践,创新教育方式方法和载体,打造“行走的思政课堂”,将暑期三下乡、志愿服务、社会实践考察融于一体,提升“三全育人”工作实效。学院通过榜样朋辈引领促成长,在学院选树先进典型,邀请校内外优秀学生、校友开展讲座、事迹分享会等,引导学生感悟榜样精神,锐意进取、刻苦学习,成长成材。

“行走的思政课堂”活动


(2)智育为本,拓展启智赋能新路径

学院以培养术德兼修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紧抓课程、教师、教法等关键要素,系统开展课程改革与建设,筑牢高质量课程育人资源基础,助推人才培养模式从传授知识和技能到培养创新思维和核心职业能力的根本转变。


对标应用型人才岗位能力结构需求,强化校内实验室仿真模拟与校外实习基地实习实训,拓宽产教融合渠道。构建“赛教”融合机制,每年在各类国家级和省级比赛中均有斩获。依托教师科研项目、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指导学生发表论文、科技小院等科创活动,培养学生资料搜集、数据整理、社会调查、论文撰写等科研素养、实践能力。


校企合作课程签约仪式


(3)体育为重,探索以体育人新模式

构建以公共体育课程为基础、以体育社团为依托、以日常锻炼和体育竞赛为抓手“大体育、全过程、一体化”的体育育人新模式,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


学院体育活动


(4)美育为根,营造向美而行新氛围

通过增开美育课程、开展美育实践、文艺展演、美育竞赛等路径,构建思美、专美、体美、劳美四位一体美育工作格局,营造格调高雅、积极向上、充满活力的校园文化氛围。


学院美育活动


(5)劳育为荣,建构多元形式新平台

依托旅游、地理专业特色,深挖劳动教育资源,开展一系列具有鲜明特色的劳动教育实践活动,聚焦劳动的观念、知识、能力、习惯、精神等,打造优秀工作和教学案例,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劳动价值体系,在劳动教育实践中弘扬工匠精神、劳动精神。


学院劳育课程活动


3 发展特色

学院以一流专业建设、师范专业认证以及硕士学位点申报等工作为重点,坚持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持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强化科研创新和社会服务能力,创新实践型人才培养体系,走特色化、内涵化发展之路,全面提升人才培养水平。


(1)一流党建引领创建一流学科专业发展

学院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对标高校党建“双创”工作有关要求,坚持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学院高质量发展。提炼出“浔旅铸魂·红地赋能”学院党建品牌,构建“1365”党建工作机制。推进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加快实现一流党建、一流专业、一流人才、一流文化、一流服务的发展目标。


学院党建工作机制


(2)构建分段式阶梯状实践教学体系

学院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与实践能力,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置课程实践、专业技能实训、创新创业实践、劳动教育实践、第二课堂等实践环节模块,实践教学学分占比均超过30%。积极推行半年顶岗教学实习、半年毕业实习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长时段集中实习实训,增强了学生的实践技能、团队协作精神。凝练出“多维场景,阶梯渐进,参赛提技,服务地方”的实践教学模式,突出了实验实训内容的基础性和应用性,切实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学院实践教学体系


(3)以高质量社会服务反哺支撑教学

学院教师积极参与九江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工作,依托“山江湖城”独特的区位和资源形成三个研究团队,服务地方发展的同时着力于反哺教学。区域旅游研究团队承担九江市文旅局、发改委等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各类横向课题30余项,完成“九江市旅游资源普查”“九江营商环境提质赋能研究”等项目,以及《九江市红色旅游产业发展规划》《都昌县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庐山市滨湖旅游产业走廊旅游总体规划》《永修县易家河景区旅游总体规划》《长江最美岸线九江板块旅游策划方案》《神州通油茶产业园创建国家3A级旅游景区提升规划》等区域和旅游规划,为相关部门单位开展礼仪、沟通、茶道、旅游营销、酒店服务等方面的培训百余次。江西传统村落研究团队深入200多座古村落,开展教科研、学生指导和古村活化等工作。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1门,省部级课题4项,出版专著3部,发表期刊论文10篇,指导学生获省级赛事奖项4次。主持修水箔竹古村、都昌县董家湾村等秀美乡村建设与规划30余项。区域环境资源研究团队主持瑞昌市“十四五”规划、九江市水环境治理研究、云南省“十四五”空间结构布局优化研究等10余项横向课题。丰富了教学资源,给学生提供了实践平台,有力地支撑教学质量提升。


学院教师为政府、企业开展培训


3 学院未来发展规划

学院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紧紧围绕学校应用型发展目标,提升教育教学改革力度,强化内涵建设。实现四大发展目标:做特做强学科专业,彰显人才培养特色与质量;做优做实社会服务,提升学院区域行业影响力;强化教科研组织引领,提高教科研成果数量和层次;深化与企业行业合作,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学院将全面落实学校“3353”发展战略,创新培养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旅游类、地理类行业应用型高素质人才,为学校早日建成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贡献旅游学院力量。


上一条:蝉联第一!旅游与地理学院荣获学校2024年综合考核第一等次 下一条:筑牢反诈防线 守护校园安全——旅游与地理学院开展反诈教育主题班会

关闭

版权所有:九江学院旅游与地理学院 联系电话:8311117
学校地址:江西省九江市前进东路551号 邮政编码:332005
技术支持:九江学院信息技术中心 Copyright 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