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赋能乡村振兴 实践书写家乡华章——

旅游与地理学院学生2025年暑期返家乡社会实践活动成果丰硕

2025年09月25日 16:42 周杰林/文 杨发青、王贝贝等/摄 点击:[]

当专业所学邂逅家乡发展,当青春热忱融入乡土脉搏,旅游与地理学院的学子们在2025年暑假“返家乡”社会实践活动中,暂别象牙塔,奔赴家乡的城镇乡村,在熟悉的土地上书写着属于当代青年的担当故事。他们通过“创青春”平台踊跃参与,以多元实践形式,为家乡发展注入青春动能。

01:A2421杨发青:在民族赛事中传递志愿温度

杨发青同学将实践舞台搭建在青海刚察县的国际民族传统射箭精英赛现场。作为赛事一名志愿者,他全身心投入现场秩序管理工作,在不同民族文化交融的赛场中,他不仅见证了传统体育的魅力,更深刻体会到志愿服务是连接文化、传递温暖的纽带。

“每一次引导、每一次协助,都是在为这场民族盛会添砖加瓦,这种参与感让我对家乡外的这片土地也产生了归属感。”杨发青在实践总结中这样写道,这段经历也让他收获了志愿者证书,成为青春成长的闪亮注脚。

02:A2441王贝贝:以政务实践书写家乡故事

王贝贝同学在瑞昌市横港镇人民政府开启了政务实践之旅。她化身家乡发展的“记录者”与“策划者”,负责新闻稿、汇报稿的撰写工作,用文字传递家乡发展的正能量;同时撰写网评,为家乡发展鼓与呼。她还参与策划妇联家风主题活动方案并担任主持人。在“巧手缝香囊,家园共药香”亲子实践活动中,她带领亲子家庭体验传统香囊制作,让家风文化在动手实践中浸润人心。

“当看到家长和孩子一起穿针引线,我真切感受到文化传承就在这些细节里,也明白政务工作不仅是办公,更是连接民生与文化的桥梁。”王贝贝的实践感悟,彰显了旅院学子对基层工作与文化传承的深度思考。

03:A2442杨谌刚:在交通枢纽点亮志愿星光

杨谌刚同学选择在南昌西站的人潮中践行志愿精神。作为红谷滩共青团的志愿者,他在出站口为旅客耐心导路,在换乘通道解答问询。

“南昌西站是很多人认识江西的第一站,我希望能用我的指引,让他们感受到家乡的热情。”杨谌刚的坚守,让志愿服务的光芒在交通枢纽闪耀,也让旅院学子的社会责任感在服务中具象化。

04:A2452刘欣玮:以河湖巡查守护家乡生态

刘欣玮同学将实践目光投向赣县区功煌码头的河段巡查工作。在暑期的烈日下,他沿河岸细致排查,记录水体状况、清理沿岸垃圾,用脚步丈量家乡的水生态。

“每一次巡查都是对家乡环境的一次体检,作为旅游与地理学院的学生,我深知生态是家乡发展的底色,守护好一河清水,就是守护家乡的未来。”刘欣玮的实践,是旅院学子将专业认知转化为生态保护行动的生动体现。

05:A2452王雨霖:在健身中心传递运动活力

同样来自A2452班的王雨霖同学,在赣州市市民健身中心开启了志愿服务征程。他在健身场馆引导公众科学健身,在活动赛事中协助组织保障,用热情传递运动活力。

“健身中心是家乡人追求健康生活的缩影,我希望能通过我的引导,让更多人爱上运动,让健康成为家乡的新风尚。”王雨霖的实践,展现了当代学子对家乡公共服务与民生需求的关注。

从赛事志愿到政务实践,从生态巡查到文化传播,旅游与地理学院的学子们以“返家乡”社会实践为契机,在不同领域绽放青春光彩。这场实践之旅,不仅让他们将专业知识融入家乡发展的脉络,更在服务中深化了对家乡的情感认同。未来,旅游与地理学院的学子们将继续以实践为笔、以担当为墨,在助力家乡发展的道路上,书写更多属于青春与乡土的精彩故事,让青年的担当在故土生根、在时代发芽。

上一条:【“文旅思享会”系列活动二】大咖来袭!江西词曲名家田信国受邀为九江学院金牌讲解班授课 下一条:铭记历史 珍爱和平——旅游与地理学院党委组织师生党员开展《731》观影主题党日活动

关闭

版权所有:九江学院旅游与地理学院 联系电话:8311117
学校地址:江西省九江市前进东路551号 邮政编码:332005
技术支持:九江学院信息技术中心 Copyright 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