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进一步适应社会对高素质人才培养的要求,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秉承和弘扬我校“竞知向学、厚德笃行”的校训,形成有利于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优良校风学风,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激励学生奋发向上的学习精神,现就进一步加强我院学风建设提出如下意见。
一、深刻认识加强学风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学风是一所大学精神文化的主要体现,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和育人资源。学风一方面体现着学生在校学习生活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精神面貌和行为风尚,另一方面也是教师教风师德、治学态度以及综合素质的全面反映。当前,进一步加强我校学风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加强学风建设,创建优良学风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人才培养是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人才的成长、教育的成败与学生的学习风气和教师的教风息息相关。优良学风不仅促进教育教学改革取得实效,同时有利于形成教学、科研和文化建设相互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和人才培养的良性运行机制,从而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水平,增强学生社会竞争力,提高学校社会声誉,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
加强学风建设,创建优良学风是建设高品位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学风建设是校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优良校风、学风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促进作用。高品位、高水平的校园文化有利于优良学风的形成,优良的学风又促进建立良好的校园秩序,培育健康、文明、向上的校园文化,实现环境育人的根本途径。
近年来,我校在加强学风建设方面采取了许多积极有效的措施,也取得了明显的工作成效,学校整体学风状况得到了较大的改善。但随着形势的变化和工作要求的不断提高,我校学风建设的力度、深度仍显不够,部分干部教师还存在着对学风建设在促进人才成长中的重要性和作用认识不够,部分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纪律松懈;少数学生沉溺上网游戏;个别教师的育人意识和严谨治学的精神欠缺,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管理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和提高等现象。因此,全校师生要深刻认识当前进一步加强学风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切实把加强学风建设作为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保证学校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
二、加强学风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加强学风建设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以增强教师严谨的治学精神和育人意识为基础,以教育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革为重要内容,以教育学生树立远大理想,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为核心,以班级建设为重点,制度建设为保障,过程管理为手段,把加强和改进学风建设与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相结合,与校风建设相结合,与教师师德建设相结合,与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相结合,着力营造有利于学风建设的良好校园环境氛围。
加强学风建设的工作目标是:整体规划学风建设,紧紧抓住教与学两方面,构建新时期加强学风建设的工作体系。教育广大师生树立热爱学习、善于学习、坚持学习、全面学习、终身学习的观念,形成追求真理、大胆创新的治学精神,严谨求实、刻苦钻研的治学态度,理论联系实际、用科学理论指导实践的治学方法,不断提高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努力把大学生培养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三、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强化教风师德建设
建设优良学风,培育高水平人才,必须首先有好的教风。教师一言一行、教师的学风、教风状况,对学生的学风培养产生直接的影响。因此,教师要有严谨的治学态度,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以自己良好的学风带动学生的学风。同时,教师要严格履行教师职责,自觉地把培养优良学风作为教书育人的根本任务,贯穿于教学工作的全方位、全过程。教师要采取灵活多样的办法和措施,主动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关心和指导学生的学习,及时将学生的学习情况反馈给学生辅导员、班主任,切实对学生进行督促帮助,提高学生学习效果。教师应牢固树立“以生为本”的理念,将对学生的热情关怀与严格要求结合起来,知识传授与思想育人结合起来,职业道德建设与知识能力提高结合起来,真正把高尚的师德风范贯穿于整个教书育人过程中。
要实行教师职业准入制度,对新任教师进行系统的岗前师德教育培训,师德教育培训中考核不合格者,不得进入教师队伍。要加强教师思想道德和职业道德教育,开展思想作风、敬业精神、治学态度、师德修养、业务素养等方面的培训,强化岗位意识,明确岗位要求,激发教师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和业务水平的自主意识。要将师德作为教师评定考核的硬指标,严格考核管理,将考核结果与教师的职称评聘、评优等结合起来。加大正面典型的表彰、宣传力度,并为师德优秀的教师创造有利的教学科研条件;充分发挥“师德标兵”的榜样、示范作用,通过评选“教学名师”、“优秀教学成果奖”等活动,充分调动广大教师参与优良学风建设、开展教书育人工作的积极性。对于违反师德规范者,要视情况予以及时处理。
四、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学改革,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要主动适应社会变革及其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牢固确立“人才培养质量是高等学校办学生命线”的思想观念,紧紧围绕学生的全面发展,着眼于教育创新,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系统深入地对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以及教学管理进行改革,努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
加强教学质量保证与过程监控是改进学风建设的重要环节。结合学校人事制度改革,制定和完善各类教师的工作规范、岗位聘任、考核等规章制度,使教学工作更加规范、严谨。在教师工作考核及职务晋升中,加大对教师教学成果、教学态度、教学质量、职业道德和学生评价等内容的考核力度,认真贯彻执行《九江学院关于加强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若干措施》等,通过各项制度来保障正常的教学秩序,使教师、学生的权利与义务关系在各种制度中得到体现。
五、加大学生教育引导力度,强化学生管理
学生既是学风建设的工作对象,也是学风建设的主体力量。加大学生教育引导力度,强化学生管理是加强学风建设的主要内容。要把帮助学生确立正确学习目标、端正学习观念和学习态度的教育纳入学生思想教育和素质教育体系,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将其贯彻落实到学生思想教育的各个环节,使广大学生真正从思想上认识到优良学风对个人成长成才的重要性,以实际行动投入到学校优良学风建设活动中去。要坚持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学生头脑,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确认识自己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志存高远,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
要进一步强化学生日常管理工作,把制度建设和严格管理作为学风建设的侧重点,构建优良学风建设的长效机制。要紧密结合“诚信教育”等专题教育活动,通过“无人监考荣誉班级”建设等有效方式,从严治学,加强考试管理,杜绝考试作弊,树立严谨学风。要根据社会发展需要,不断完善人才评价标准和我校大学生素质综合测评体系,深入开展“争先创优”活动,积极探索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深化素质教育,推动学风建设的深入开展。在“争先创优”活动中,要引导学生注重“争”、“创”的过程,在过程中学知识,长才干,创建优良学风,促进学生德智体美诸方面全面发展。
学生辅导员和班主任既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的骨干力量,也是学生学风建设的组织者、指导者和检查督促者。辅导员、班主任要将学风建设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生健康成才成长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定期深入课堂、宿舍,掌握学生的思想实际,检查学生上课、自习情况,教育学生自觉遵守学习纪律和作息规定。对学习存在困难的学生要及时给予帮助和指导,提高学习效果。要完善学生工作干部的相关管理考核办法,对在学风建设上表现突出的学生工作干部及时予以表彰奖励,激发他们的岗位责任感和价值认同感。
要充分发挥班级在学风建设中的基础作用,高度重视学生党支部和班委会、团支部建设,抓基层、打基础,抓好学生干部的选拔、培养工作,通过创建优良的班风,促进学风建设由点到面整体提高。要完善班级考勤制度,严格要求,严格管理,对学生中不良学风现象进行抵制和纠正。要加强与学生的交流和沟通,经常深入到学生中去,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及时指出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教育引导其改正、提高。学生党员、入党分子除自身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外,应在学风建设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各级共青团组织、学生会组织、学生社团也要积极开展工作,在广大同学中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六、积极营造有利于学风建设的校园文化氛围
校园文化氛围是影响学风建设的重要因素。校园文化氛围应强调主导性、多元性、层次性和广泛性,并通过创新各种实践性途径,提高校园文化氛围的吸引力、感染力及效能性。要采取措施积极开展校风建设,继续坚持办好大学生素质教育系列讲座和相关文化、艺术及专业教育活动,积极邀请社会名人、专家学者、企业人士来校举办讲座,提高校园文化品位,拓宽学生的知识领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着力营造有利于学风建设的校园文化氛围。要紧密结合专业特点,经常举办多种形式、丰富多彩的学术讲座、科技竞赛、知识竞赛等活动,开展学风教育,激发学生汲取知识的热情。要善于利用校园网络等渠道,宣传学风建设的重要性,深化学生对学风建设的认识,将主要精力投入到学习中去。
七、切实加强对学风建设的领导
为保证学风建设落到实处,学院成立学风建设领导小组,负责对全院学风建设进行总体规划和安排部署。校学风建设领导小组的成员有主管教学和学生工作的院领导、教务科、学生科、工会、团委等单位负责人。院长书记担任学风建设领导小组组长,副院长为副组长,教务科、学生科、团委、工会负责人、辅导员为成员,积极开展学风建设工作。
学风建设是事关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工作。各科室要深刻认识加强学风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将学风建设作为今后一段时期各项工作的重点工作来抓,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广泛、深入地加强学风建设,实现学风状况显著改进、育人环境进一步改善的目标,为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人才、提高我院的办学水平做出积极的努力。
九江学院旅游与国土资源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