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就业形势面临四大挑战

2019年07月01日 10:31  点击:[]

中国发展网 12月25日 记者宋璟报道 今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承办的2019年《社会蓝皮书》发布暨中国社会形势报告会于北京举行。

蓝皮书指出,2018年我国就业形势保持稳定,同时也呈现阶段性的变化特征。下一步,我国就业形势总体上仍将保持稳定态势,就业总量压力持续、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的基本特征不会改变,同时也将面临一些新的挑战和问题,主要是人口结构深刻调整、世界经济格局和外部经济环境不确定性、新业态和新技术变革等对就业产生的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一)总量压力仍存、结构性矛盾突出的基本特征仍将持续

从总量上看,劳动力供给增速趋缓,总量逐步减少,总量压力相对缓解,但仍然高位持压。2012年开始,我国劳动年龄人口数量持续下降,与以往高速增长的发展趋势明显不同,就业总量的压力从增量向存量转变。但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我国的就业总量仍将处于一种持续中高压状态。据测算,到2030年之前我国16~59岁的劳动年龄人口仍将一直保持在8亿以上。

从结构上看,就业结构性矛盾不断上升。与改革开放初期和国有企业改革攻坚阶段出现的就业结构性矛盾不同,当前就业结构性矛盾是在经济社会发展持续转型到一定阶段时形成的,劳动力的需求和供给结构都存在显著的转型特征。

就业结构性矛盾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不平衡的结构性问题在就业领域的集中反映。其既有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的因素,也有区域经济格局变化的影响,如城乡二元结构逐渐被打破,但体制分割没有完全消除;各地区发展迅速但仍然很不平衡;居民收入水平上升但仍然差距巨大;劳动者社会横向流动过于频繁,而纵向流动困难。但最根本的还是劳动力需求和供给的不匹配。

(二)应对外部经济环境变化带来就业形势不确定性

经过40年改革开放,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深度融合,世界经济环境变化,必然对我国经济产生冲击,进而影响到就业领域。这种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贸易摩擦对外贸生产经营企业的直接影响,可能导致部分企业短期内出现经营困难而减少就业岗位;另一方面,经贸摩擦的持续发展,可能导致供应链在全球范围内的调整,部分相关企业可能重新布局生产线,并进一步影响消费市场,这将在更长时间内对我国就业增长和就业结构调整产生更广泛和深入的影响。

受此影响,我国部分对美外贸依赖度较高的企业可能出现用工减少,并对当前就业形势产生影响。从目前调查监测情况来看,这种影响十分有限,对用工总量的实际影响要小于对市场预期和心理的影响,总体来看仍将是可控的。我国经济和劳动力市场的回旋余地和承压能力仍然巨大,在考虑未来就业形势时,要更多关注国际经济形势变化对我国宏观经济的影响。同时,应加快我国劳动力市场改革,在国际经济再调整、再平衡过程中,促进就业结构调整与经济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的协同推进,避免结构性失业风险,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

(三)应对新技术革命的机遇与挑战

世界银行发布的2019年世界发展报告指出,近十年,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技术爆炸正在重塑新一轮社会经济格局。新一轮技术革命的迅猛发展,是以工业智能化、互联网产业化、工业一体化为代表,以人工智能、清洁能源、量子信息、3D打印、智能制造、虚拟现实、生物医药技术和新材料科学等为主的全新技术革命。其将重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经济活动各环节,既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带动经济高速增长,也实现生产力的新跃升以及生产要素的重新配置,必然对就业产生广泛和深刻的影响。回顾人类工业文明的历史进程,技术革新对就业的影响通常具有两面性,既有“替代效应”,也有“创造效应”。目前,两种效应正在我国人力资源市场上叠加显现。

从新技术进步对就业的创造效应看,技术革新和进步将催生出一批新模式、新业态,带来新兴产业发展和经济增长加速,直接创造新的岗位需求,还将增强生产与消费对接的便利性,降低产品成本及价格,刺激消费、扩大需求,进而带动相关产业甚至整个经济增长,拓展新的更广阔的就业空间。随着技术进步,需要深度思考、增强用户体验、满足个性化需求的一些岗位将大量产生,科学研究、技术发明、创业设计、产品研发、工程师、程序员、文创人员、教育、管理咨询师等方面的人才需求增加。新技术的进步,也将与传统技术相结合,进一步提升传统行业就业岗位的质量,同时催生出一批新服务、新模式、新业态。受益于信息化、智能化水平的提高,就业时间和空间的约束将逐渐减少,劳动者不再拘泥于“朝九晚五”的固定工作时间,就业的灵活性、多元化和个性化特征也会越来越明显。

再从新技术进步对就业的替代效应看,一是技术进步可能导致短期内技术性失业风险增加。随着新技术发展应用对就业的影响扩大,技术性失业可能增多,短期失业风险或有所抬头。相对于技术的快速发展、流水线的迅速更替,人的观念转变和能力提升是一个慢变量,转岗转业需要一个过程,若不能及时进行知识、技术和观念更新,原有的部分中低技术人员也将面临失业风险。二是新技术革命也将加大人力资源投资成本,短期内技能结构矛盾更突出。新技术革命会使人力资源市场岗位需求结构有所调整和优化,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普工过度需求的问题,为高校毕业生创造更多更匹配的就业机会,但同时也对人力资本提出了更高要求。若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改革不能及时跟进,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规模不能有所扩大,计算机等学科的“通识”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力度不够,部分院校、部分专业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仍将难以化解,而复合型、技术技能型、创新创业型劳动力将严重短缺,技术性失业和高层次人才短缺的矛盾将同时存在,技能结构矛盾进一步加剧。三是技术鸿沟将可能导致劳动力市场的进一步分化,收入差距扩大。财富向资本和技术拥有者、知识技能人才聚集的趋势将会加剧,劳资之间、不同劳动者之间的收入将加剧分化。资金实力雄厚、市场份额大的少数企业很容易成为市场寡头,也将掌握更多话语权,中小企业对新技术发展创造的“蛋糕”可望而不可即,参与市场并获取报酬的难度加大。资本、技术等鸿沟扩大,也可能进一步加剧劳动力市场结构分化、断裂,出现一定规模的低端、低质量的劳动力市场,这种失业风险和部分劳动者的下沉,可能导致社会贫富差距扩大和阶层隔阂,成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潜在风险点。

(四)应对新经济、新形态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与新技术进步相伴而生的,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经济部门和经济活动的繁荣,新的动力和增长点逐步形成,战略性新兴服务业、高技术服务业、科技服务业、文化及相关产业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电子商务及相关的快递业等实现较快增长。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层出不穷,在线旅游、医疗、教育、网络约车、第三方支付等“借网而生”,智能制造、个性化定制、普惠金融、智慧城市等也催生出一批新模式和新业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持续推进,新企业、新经济蓬勃发展,创客群体不断扩大,营造了新的就业增长空间。

新经济的快速成长改变了传统的就业方式,创造了大量的新就业机会,人们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技能、时间和其他资源禀赋,参与新业态活动,实现就业,获得收入。目前,我国新业态从业人员的规模呈现扩大趋势。以分享经济为例,《中国分享经济发展报告2017》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参与分享经济活动的人数超过6亿人,比上年增加1亿人左右。

新就业形态具有一些不同于传统就业形式的基本含义和突出特征:一是具有以开放共享、随机协同为特征的新的就业资源与机会配置机制。二是体现去雇佣关系的新的生产关系。劳动者与资源机会配置平台以及用户(劳动消费者)之间在生产关系上具有明显的“去关系化”或者说“弱关系化”特征。三是由于从业者和工作岗位的关系不再像传统产业模式下那样紧密结合,劳动者的工作时间和工作地点、劳动报酬获取等呈现灵活性和更加碎片化的特征。

因此,要抓住新经济发展机遇,大力发展新产业、新业态,开发大量适应新生代劳动力就业取向的高质量就业岗位,促进就业和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同时要避免新产业、新业态发展过程中的不稳定性带来失业风险,防止部分低知识技能水平劳动者被甩出正规劳动力市场,新就业形态从业人员劳动权益和健康受到损害,这也是我国就业政策需要关注的重要内容。

上一条:教育部关于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做好2020届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 下一条: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2019年度考试录用公务员公告

关闭

版权所有:九江学院旅游与地理学院 联系电话:8311117
学校地址:江西省九江市前进东路551号 邮政编码:332005
技术支持:九江学院信息技术中心 Copyright 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