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传播:身体与思想一路同行(上)

2015年12月11日 10:48 丁俊杰 | 2015-12-10 21:25 点击:[]

摘要:旅游与传播的关系是不断发展的,信息论视角下二者本质上是实体传播与符号传播的关系。在不同文明发展阶段中,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信息文明的不同背景下二者的关系相继演进。到了现阶段的新媒体环境下,不仅旅游与传播之间呈现出“无传播不旅游,无旅游不传播”的新关系,旅游传播也有了“人人是媒体,处处皆景点”的新特点,同时无组织的组织方式成为了新的旅游传播的新机制。
关键词:旅游、传播、发展、互动、无组织的组织
在前不久结束的“2015北京国际青年旅游季”闭幕式上,组委会公布了这样一组数据:在为期近4个月的旅游季中,官方微博话题阅读量超过90万次,微信公众号总阅读量超过120万次,参加国内旅游达人线路PK点赞超过8万人次……一场以旅游为主题的活动,却格外关注这样一些与传播有关的数字,这背后其实是当今旅游发展的一大趋势,即旅游已经与传播,尤其是网络传播密不可分了。
过去,中国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学习或经历都能增长对世界的认识,丰富自己的人生,所以身体和思想总有一个要在路上。而如今这个互联网时代,“无旅游不传播,无传播不旅游”渐渐成为现实,于是,旅游与传播融合发展,身体与思想一路同行。
一、信息论视角下的实体传播与符号传播
行万里路与读万卷书哪个更重要,解读不一而足。其实,简单地说,行万里路重在实践,是自己在真实环境中直接体验,对应的是旅游;而读万卷书则重在学习,是在他人的体验和思考所形成的信息环境(又称“拟态环境”)中学习,对应的是传播。相对而言,行万里路的感受更真切,印象更深刻,但往往感性、片面;而读万卷书的收获则更理性、更全面,但常常少了些生动和趣味。显然,或行路或读书,只偏重一种方式都很难有最理想的效果。行万里路和读万卷书互动,旅游与传播融合,方得圆满。
从信息论的角度来看,旅游行为本身也是一种信息传播活动,此时的信息为广义的信息,即“物质的普遍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①。是相对于符号传播的实体传播。符号传播中,符号是信息的外在形式和物质载体(即能指),通常包括文字、声音、图像等,符号与所指代的意义(即所指)之间是分离的,没有固定联系的。
如北京,可以用中文“北京”、英文“Beijing”,也可以用简写为“京”或“BJ”,而这些表述与北京这个客观存在之间的联系是并非客观并非一尘不变的。而实体传播不需要符号,信息和与之对应的实际事物是一体的。②如来北京旅游,看到的北京风景、遇到的北京的人、吃到的北京的美食,实地获取的这些信息与实际的北京是始终地固定地联系在一起的。
可以说行万里路属于实体传播,而读万卷书属于符号传播。符号是对客观世界感知经验的编码,行过万里路的人,将自己实体传播时获取的信息,用自己的方式和特定的符号重新编码再次传播出去,于是有了以语言、文字、图片、音像等形态的“万卷书”,有了文化的积累和文明的传承。
符号传播大大延伸了人类实体传播的种种限制,又不断促使着人们反复地或进一步地进行实体传播,或验证或继续发现,再不断编码出新的符号,创新文化,推进文明,实现社会的不断发展。
二、旅游与传播互动中的文明演进
关于旅游与传播的深层关系,追根溯源,还要从communication这个词说起。Communication含有传播、交往、通讯、交通等意义,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类:一是与人和物的空间移动有关的交通,二是与信息的时空传递有关的交往。显然,旅游首先是人的空间移动,即因交通而产生,而人类的文明演进亦可以用交通与交往的关系,也可以说是旅游与传播的关系作为思考的角度。
(一)旅游为传播服务的小众时代
关于旅游的定义五花八门,但究其本质特征,各种定义大体上都包括了异地性、暂时性和社会性三方面。③基于这一点,本文不局限于以产业为基础的现代旅游,而取广义的旅游概念。
人类文明的早期,由于传播手段的落后,基本上处于口语及文字媒介阶段,必要的传播活动(即交往)只能建立在人和物的空间移动(即交通)的基础上。最早的旅游发生在大约公元前四千年左右,古巴比伦人发明了货币,打破了物物交换的空间限制,为贸易的交往而进行的旅游就开始了。④
随后的几千年里,为了政治传播,古希腊的政治家们四处演说;为了商业传播,阿拉伯商人们开启了漫漫的丝路之旅;为了文化传播,春秋战国的诸子百家们周游列国;为了宗教传播,唐玄奘历经14年,从天竺取佛经归来……另外,还有一波旅游的主力军,他们没有现成的传播的内容,但通过旅游的真实体验,产生了后世广为传播的“万卷书”,魏晋南北朝以降的诗人、作家、地理学家等都是其中典型代表。
如唐诗宋词作者们的审美之旅,即使不能说他们的旅游就是为了写出不朽的作品,也可以肯定“行万里路”对他们创作的重要性。还有北魏的郦道元和明代的徐霞客都游历甚广,调查当地的地理、历史和风土人性等,为《水经注》和《徐霞客游记》的撰写积累了大量一手资料。
以上这些中外著名的旅游活动有一些共同的特征,一是都为了各种传播的目的,二是旅游的主体基本上都集中于政治家、商人、学者之类的精英,三是旅游中的食、住、行、游、购、娱等问题基本靠自己解决,算是原始状态的自助游。
那时的文明程度基本上停留于农业文明,社会关系以农业生产和家族血缘为基础,相对隔绝、疏离,社会发展并不需要太多的交通和交往。所以,这个时期的旅游不仅是为并不普遍的传播服务的,而且是小众的。
(二)传播为旅游服务的大众时代
真正意义上现代旅游出现在1841年的英国,那一年,英国人托马斯·库克组织了一次从莱切斯特到朗格伯勒的禁酒会,这次旅行全程 35 公里,不仅安排了旅行包车,还有导游陪同,费用是 1 个先令,共有570 人参加了这次旅游。这次成功促使库克成立了世界第一个专业旅行社——托马斯·库克旅行社。
在旅游史上,这被认为是现代旅游业出现的标志。⑤现代旅游最重要的特点就是出现了专门提供旅游服务的旅游业,它的主要组成部分包括景区、酒店、旅行社和交通,而其中最重要的驱动因素是交通的发展。工业革命后,科技推动交通的迅猛发展,人与物的空间移动不再艰难,使人的旅游变得简单可行。
另外,旅游者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工业革命开启的工业文明,意味着成千上万的农民走进工厂,成为工业化大生产的一个要素。同时,因为工业化大生产的需要,成千上万工人的聚集又渐渐地形成了现代城市。在高强度的工业流水线上像机器一样工作的工人们,在城市高楼林立的水泥森林中生活的城市居民们,渐渐将暂停工作、暂别城市的旅游当成了一种重要的精神需求,显然,这种需求是大众化的,而且是以休闲、娱乐为主要目的。
另一方面,同样是科技推动传播的迅猛发展,电气化的印刷术使得大规模快速地复制成为可能,现代交通保障了印刷媒介远距离传播的效率。随后,无线电的发明使得超越时空的电子声像媒介成为时代的主流。
这时,总体而言,不仅交往对交通的依赖越来越小,旅游为传播服务越来越少,而且反过来传播为旅游服务越来越多,其中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通过各种报纸、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的旅游宣传,旅游景区和酒店塑造着自己的良好形象,旅行社营销着自己的各条旅游线路和一条龙式的旅游服务;二是旅游过程中,导游工作人员主要以群体传播的方式向游客提供的导游服务。
总之,这一阶段旅游进入了大众时代,而且因为旅游业的出现,使得传播主要为旅游尤其旅游业服务。
参考文献:
①郭庆光:《传播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4月第2版,第3页
②赵建国,王大钟:《旅游传播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5月第1版,第47页
③凌丹:《旅游传播:内涵、类型与案例分析》,湖南大学硕士论文2008年
④罗伯特·麦金托什,夏希肯特·德波特:《旅游学——要素·实践·基本原理》[M],蒲红等译,上海文化出版社,1985 年 7 月第 1 版,第 3 页
⑤王永忠:《西方旅游史》[M],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 年 5 月 1 日第 1 版,第 228 页

上一条:智库呼吁建“上海都市圈” 下一条:【聚焦】江西拿下全国第一!十强城市占4席!这些城市不火都不行!

关闭

版权所有:九江学院旅游与地理学院 联系电话:8311117
学校地址:江西省九江市前进东路551号 邮政编码:332005
技术支持:九江学院信息技术中心 Copyright 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