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场别开生面的九江地域文化专题讲座在九江学院竞知楼阶四智慧教室隆重举行,主讲人为九江文化研究院副院长余圣才老师,他以“江西历史文化名人之桃花源”为题,凭着深厚的学术功底和独特的讲述方式,为旅游与地理学院微专业金牌讲解实验班的同学带来了一场江西历史文化名人陶渊明的知识盛宴。旅游与地理学院金牌讲解班校内班主任魏伟新老师主持了此次讲座。

讲座伊始,余老师通过一个互动环节,让同学们分享自己印象中的陶渊明,现场气氛顿时热烈起来。有的同学提到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气节,有的同学则说起他笔下宁静美好的田园生活。在同学们的踊跃发言中,余老师巧妙地引入了本次讲座的主题,带大家走进陶渊明充满诗意与哲理的人生。

讲座中,余老师首先介绍了陶渊明的生平经历,从他早年的仕途波折,到最终回归田园的人生选择。陶渊明出身于官宦世家,却在东晋那个动荡不安、门阀制度森严的时代,屡屡碰壁。他曾出任江州祭酒、参军等职,但官场的黑暗与虚伪让他深感失望。“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正是他对那段仕途生活的无奈感慨。最终,陶渊明毅然辞官,回到故乡,过上了“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躬耕生活。
在谈及陶渊明的文学成就时,余老师重点赏析了他的代表作品,如《归园田居》《饮酒》等。他指出,陶渊明的诗歌语言平淡、表意易懂但又富有情致和趣味,用简洁的语言描绘出田园生活的美好与艰辛,表达了对自由、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名利的淡泊。《归园田居》中,“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几句诗就勾勒出一幅宁静祥和的乡村画面,让同学们仿佛置身于那个世外桃源。而《桃花源记》更是创造了一个与世隔绝、没有剥削压迫的理想世界,寄托了陶渊明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也反映了当时社会人民对和平、安定的渴望。

余老师还深入剖析了陶渊明思想中的道家和儒家元素。他认为,陶渊明的归隐并非消极避世,而是在道家“顺应自然”思想影响下,追求内心自由和精神独立的一种方式。同时,他的作品中也体现了儒家的“仁爱”和“担当”精神,尽管远离官场,但他依然关心百姓疾苦,对社会现实有着深刻的思考。
余老师以陶渊明生于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为切入点,向同学们介绍九江辉煌的历史文化,提出“九派浔阳郡,分明是画图”。九江,这座位于江西省北部的城市,不仅有着“吴头楚尾”的独特地理位置,更在历史的长河中,孕育出了陶渊明这样伟大的诗人。


魏伟新老师作了总结。他说,余老师的讲座选题非常好,陶渊明是我们的先贤,他不但是“真”人,也是“高”人。“真”主要表现为他的原真、纯真、率真、真实”。“高”主要是品格高、意境高、作品高,而且陶渊明创作的《桃花源记》是我们心中的理想之地,对当下国家乡村振兴具有重要的启发价值。他高度评价了余老师的课,认为余老师对我们金牌讲解班用心用情,做了充分的准备,非常感谢余老师的付出。魏老师指出,此次讲座信息量大,余老师对九江历史文化对于陶渊明研究是引经据典、旁征博引、信手拈来、深入浅出,为我们呈现了一个立体的、鲜活的有时代价值的陶渊明。我们要学习陶渊明“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的心境,学习陶渊明“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责任担当,学习他清新脱俗的文风诗风,学习他高尚的人品以及对于自然对于乡村对于百姓的关心关注。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讲好名人故事讲好文化故事,这是金牌讲解班学生必备的重要素质。

两个多小时的讲座让同学们受益匪浅。同学们纷纷表示,听了这次讲座,对陶渊明有了全新的认识和理解,不仅感受到了他文学作品的魅力,更被他高尚的人格和独特的人生哲学所打动。讲座不仅丰富了同学们的文学知识,也为同学们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提供了一次心灵的洗礼和精神的滋养,让大家在陶渊明的精神世界中找到了一片宁静的港湾,也为未来的旅游讲解工作奠定了扎实的文化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