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与地理学院2023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系列报道(九)

2023年06月30日 11:53 丁芷妍/文 陈佳语、朱发苗、丁芷妍/摄 点击:[]

走进帝师故里 探寻先贤遗风

中国传统古村落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遗产,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随着城市化的加速和现代化的发展,许多传统古村落正在逐渐消失。因此,保护中国传统古村落变得越来越重要。

为了了解传统文化的历史底蕴、把握深刻的历史逻辑,探索传统文化资源保护和开发的具体措施,研究在新时代如何利用这些传统文化资源实现乡村振兴,629日,旅游与地理学院2023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服务110名队员在党委副书记吴彭年的带领下,来到修水县黄沙镇汤桥村开展实践调研活动。师生围绕传统文化、农业产业、旅游产业等展开乡村振兴相关调研,深刻领略修水的深厚文化底蕴和独特的乡村振兴发展模式。

该村主任万明热情接待了服务队一行,并向队员们介绍了有关情况。汤桥村是清朝道光帝师万承风的故里。万承风曾任清道光皇帝的老师,在长达二十余年的侍读生涯中,他治学严谨,讲席从容,倍受敬重。目前村里保留完整的有万氏宗祠、万承风养幼堂和古石桥,并于2019年已全面恢复了圣旨牌坊、帝师井、松琴廊、五梅苑等万承风文化遗址,打造了一批可供休闲游玩的人文历史景观,被评为“国家森林乡村”和江西省3A级乡村旅游点。 “近年来,汤桥村大力提升基础建设,全面完成了农田改造,大面积种植了菊花和林果,吸引了周边县市、乡村不少游客纷纷前业休闲、观光,带活了一方经济。”

万承风雕塑

师生一行来到汤桥村参观了一代帝师万承风故里,至今保存着万承风故居、万氏宗祠等建筑,结合万承风“实心勉力,报多年知遇之恩;益励廉隅,为一代群臣之首”的峥峻风骨,打造百米文化长廊来沉淀汤桥记忆和塑造乡风文明,建造牌坊和学校。万承风虽身在京城和外省为官,但极其关注家乡发展。当时,他的家乡宁州在京城没有建设会馆,这给千里迢迢赴京城参加考试的学子造成了极大的不便,因此,他在京城创建了宁州会馆方便家乡学子进京赶考,助力家乡发展。

红墙黛瓦的万氏宗祠有两百多年的历史,中间经历了多次修缮,是当地万姓族人祭祀祖先和举行仪典的场所,供奉着历代祖先的牌位,里面雕梁画栋,庄严肃穆。宗祠里还立有一块石碑,碑文刻于清代乾隆年间,记载了当时汤桥万姓族人修建万氏宗祠的全过程。

万氏宗祠

在前往万承风纪念馆的路上,村委主任万明告诉我们,汤桥村现存古建筑21栋,都较好地保存了古村落的形貌。古村落山环水绕,环境优美,呈现出“四面环山、背山面水”的山水格局,并于2021年入选第二批江西省传统村落名录,获评江西省3A乡村旅游点。


保存的古建筑

在万承风纪念馆内,万明主任向我们介绍了万承风的生平佚事和村民保护万承风遗迹的趣事,同学们都非常感兴趣,纷纷围绕在万主任的身边,仔细聆听。队员们受益匪浅 ,频频点头以示欣赏。万明主任说,汤桥村现在乡村振兴与古村落保护的方针政策是“修旧如旧”。这样做有两个好处:一是节省资金,二是保留原有的乡土气息。

“修旧如旧”的房屋

万明主任认为:不管是乡村振兴还是古村落保护,首先是要留住人。确实,在社会主义新发展时期,古村落保护和乡村振兴都应以人为本、以文为重、以心换心,在具体实践中,还是要以人文关怀为主,充分尊重村民的意愿来进行乡村振兴与古村落保护。唤起更多当地文保专家、创业青年、村民的积极性、参与度,成为群众性、持续性的长长久久的事业。

万承风纪念馆前合影

悠悠历史、美美乡景,牵动对往昔的回忆。让我们穿越龙亢两百多年的时光,感受深厚的文化积淀。通过寻访帝师故里汤桥村,听取村主任生动活泼的讲解,队员们较为深入地了解了汤桥村传统村落的历史文化发掘、利用以及如何结合历史文化推进乡村振兴工作,纷纷表示此次社会实践活动收获满满,既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又为今后的学习和社会实践拓宽了新思路。


上一条:喜报!我院学子在第十三届全国大学生红色旅游创意策划大赛初赛中喜获佳绩 下一条:旅游与地理学院2023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系列报道(八)

关闭

版权所有:九江学院旅游与地理学院 联系电话:8311117
学校地址:江西省九江市前进东路551号 邮政编码:332005
技术支持:九江学院信息技术中心 Copyright 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