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与地理学院2022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系列报道(八)

2022年06月26日 21:32 服务队全体队员/文/摄 点击:[]

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非遗文化:九江学院旅游学院2022年“三下乡”在行动


2022619日至25日,九江学院旅游与地理学院11位学生骨干组成2022年“三下乡”社会实践服务队,来到瑞昌市洪一乡、夏畈镇和江家岭村,开展为期7天的以“永远跟党走奋进新征程”为主题的“红色革命旧址和瑞昌剪纸文化调研三下乡”活动。通过参观瑞昌苏维埃革命旧址,采访瑞昌剪纸代表性省级传承人朱朴光教授,实地参观考察瑞昌市瑞昌剪纸博物馆、夏畈镇剪纸小镇和江家岭古村落,并到洪一学校进行支教活动,履行当代大学生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社会责任,在实践中强化社会责任,收获自身成长。

旅游与地理学院党委副书记吴彭年、指导老师李海和同学们一起赶往瑞昌市洪一乡和夏畈镇活动现场。瑞昌剪纸研究专家朱朴光、夏畈镇李伊玲副镇长、洪一学校谈国庆校长对本次“三下乡”活动给予极大支持和帮助。619日下午,大家一起在学院举行了一个简短的出征授旗仪式。吴彭年希望队员们在实践中服务他人,锻炼自己,扎实完成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同时提醒队员们时刻注意安全。

一、义务支教:趣味地理课程,传递文化温情

620日上午,旅游与地理学院社会实践服务队11名志愿者来到了瑞昌市洪一学校,在六年级班级开展“趣味地理,认识中国”特色地理课程,向学生们讲授地理知识,让他们从小就对自然科学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热爱祖国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吴牵同学刚刚从中学实习回来,她运用自己所学的地理专业知识,以图文并茂、生动趣味、课堂互动的形式,让孩子们开拓了视野,进一步感知祖国大好河山的壮美,同时也激发了他们学习地理知识的浓厚兴趣。她首先播放了一个视频,从国内的一些著名风景出发,用图片的形式对“地理”这个概念进行讲解;随后,她又以孩子们在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地理现象设置了一些提问,让孩子们回答,回答正确的小朋友就可以获得奖品鼓励;最后是以图片的形式向同学们展示一些特色的民居建筑,通过建筑的特点,联系地理的概念,巩固知识。这次活动,是大学生们第一次走进农村学校、走上三尺讲台的一次实践体验活动,生动的讲解让小朋友们耳目一新。小吴老师告诉孩子们:“希望大家通过这节课的观看可以对中国的地理有个大致的了解,对中国各个分区的特色有清晰的认识,希望这节课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帮助。”

小吴老师希望大家在以后的地理课程学习中能够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爱上地理这门课,不仅要学习我们中国地理更要去了解世界地理,开拓自己的眼界。小朋友们积极的反应证明一切的付出都是值得的,孩子们似乎还没有听够。

二、红色寻访: 感受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

江西省瑞昌市洪一乡是一片红色土地,在大革命时期和土地革命时期,一大批洪一儿女用鲜血谱写着壮丽的人生。

621日上午,旅游与地理学院2022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服务队全体队员来到瑞昌市洪一乡苏维埃革命纪念馆进行参观学习,大家怀着崇敬的心情,瞻仰革命先烈,重温革命历史,接受红色文化的洗礼。

苏维埃革命纪念馆位于瑞昌市洪一乡境内,纪念馆包括主体馆、革命烈士碑群、革命烈士纪念碑、廉政园林、苏维埃旧址等。服务队队员们先后参观了大革命时期、土地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瑞昌革命、抗日与解放的史料展厅,瞻仰了瑞昌革命烈士墙展区,全面了解了瑞昌苏维埃红色政权的发展历程。在参观过程中,讲解员介绍了大量先烈的革命事迹和红军在赣西北革命艰辛战事。据了解,彭德怀、何长工、李灿、程子华等老一辈革命家曾先后率领所属部队在瑞昌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创造了许多彪炳史册的战例,何长工所率领的第五纵队在瑞昌洪一乡周边历经大小40余战,取得节节胜利,后来在这里组建了红三军团并创建了战时医院、兵工厂、被服厂。大革命时期,瑞昌县委、县苏维埃政府就设在洪一乡大块地村,全乡有多处红色革命遗迹,土地革命时期牺牲的烈士就有400多人,是名副其实的红色革命之乡。

在重温那段难忘历史的同时,大家纷纷陷入沉思,为侵略者和反动分子的暴行而愤怒,更为革命先烈艰苦奋斗、不畏牺牲的精神所折服,正是这些革命先烈用血肉铸就的苦难辉煌才为我们换来了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如今,这里已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年免费对外开放,每天有近百名参观者前来参观学习。

活动最后,全体同学高举右拳,面对党旗庄严的宣誓,神圣而庄重。这次参观学习,同学们接受了一次近距离的革命传统教育,通过缅怀红色记忆、追寻红色足迹,进一步激发了大家继承红色基因、发扬红色精神的昂扬信心和坚定决心,激励大家奋发图强,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积极进取,砥砺前行。

    三、传递爱心:情暖留守儿童,助力乡村振兴

随着我国乡村留守儿童数量的增多,留守儿童问题越来越成为乡村振兴之路上的痛点、难点。为协助解决留守儿童问题,助力乡村振兴发展,622日上午,服务队再次来到了瑞昌市洪一小学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与留守儿童们一同游戏,通过文体活动向留守儿童们传递温暖。出发前,志愿者们就制定了活动计划,希望能够更好地给留守儿童们带去欢乐、送上温暖。

活动第一项,合唱曲目《孤勇者》。音乐是人类的第四艺术,“爱你孤身走暗巷,爱你不跪的模样,爱你对峙过绝望,不肯哭一场,爱你破烂的衣裳,却敢堵命运的枪,爱你和我那么像,缺口都一样……”,歌声响遏行云,稚嫩的嗓音中凸显了同学们的真诚和活力,高亢激昂的歌曲也让同学们的羞涩和胆怯退却,活动的氛围一下达到了高峰。

活动第二项,纸牌叠高小游戏比赛。限时10分钟,用纸牌堆出的金字塔更高的小组获胜。比赛时间内,同学们相互交流技巧,相互帮助,即使堆好的金字塔不小心塌了大家也不气馁,卯足劲再来一次。这个团队小游戏充分让同学们一同积极参与活动,多进行交流、合作,让他们明白了众人拾柴火焰高的道理。

活动第三项,萝卜蹲。每个选手围成一圈,每人以数字或颜色命名,被指定的萝卜要下蹲并念词,直至有人出错为止,游戏考验的是同学们的反应能力。游戏中,大家偶尔的犯错更加活跃了现场气氛。同学们带着专心认真地态度在游戏中玩得不亦乐乎。

活动第四项,投壶小游戏。把箭向壶里投,投多者为胜。孩子们似乎对这种古时盛行的小游戏很颇感兴趣,十分积极地参与进来。大家会为每一次投中欢呼鼓喝彩,也会为没中的同学鼓掌勉励,游戏在和谐欢快的氛围里结束了。

游戏过后,志愿者们与师生们广泛交谈,总结了此次活动的目的与感想,并鼓励同学们继续努力学习,以梦为马,不负韶华。最后大家合影留念,相互道别。此次零距离的实践活动,不仅让志愿者们进一步检验自身社会能力,也从中学到了许多东西。关爱留守儿童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同时这也告诉我们,我们要努力学习知识,增加自己的阅历,为将来步入社会积累了一份宝贵经验,争取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据了解,这些留守孩子中,有一半都是父母远离家乡外出打工由家里的老人看护着,活动不仅让留守儿童感受社会的温暖,同时也丰富了他们的精神文化世界。

四、实地调研:参观剪纸博物馆,感受非遗魅力

为传统文化代言,向党的二十大献礼。623日上午,九江学院旅游与地理学院暑期“三下乡”服务队11名队员来到瑞昌剪纸博物馆参观学习。

解说员陈梦梦热情地接待了服务队一行,带领大家走进九江市首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博物馆,解说员分别从“精工溯源、以梦荟艺、文脉传承、致敬瑞昌手艺人、又见绝艺、剪纸殿堂”六个主题介绍了瑞昌的剪纸历史足迹和当今发展传承情况,并介绍了优秀剪纸作品的内涵。尤其是博物馆增设了“党史文化板块”,从60余名艺人创作出的100余幅作品中挑选出20余幅构思精巧的剪纸作品进行展览,用获国家专利的光影镂空装裱技艺进行创作的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西北坡精神和延安精神剪纸作品细腻精美,选取共产党长征路上在瑞金发生的有代表性的75双草鞋、一盏马灯、一艘渔船的党史故事剪纸作品意境深远;以九江甘棠湖小划子会议、毛主席在广州农民教习所演讲、毛主席创作的《送瘟神》诗两首等为创作背景的剪纸作品生动形象。同学们聆听剪纸故事,接受党史教育,对剪纸有更加明确的认识和了解。

瑞昌剪纸的悠久历史、手艺人娴熟超绝的剪纸技艺、红色经典作品的新颖形式,让大学生们由衷地感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形式和内涵。大学生们还采访了夏畈镇干部,了解旅游产业的发展现状,并结合旅游专业深入思考,交流探讨推动当地旅游发展的路径。

通过这次短暂的实践学习和了解,服务队成员真切的感受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同时也明白要从剪纸的本源文化出发,将传统与现代审美相融合,推动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发展,对剪纸进行设计与创新,将具有现代品质的生活趣味和情调传达给消费者,打造具有瑞昌本土元素的文创产品,通过文创产品宣传振兴乡村文化。

五、探访专家:了解发展现状,传承千年之美

为了更深入了解瑞昌剪纸在当今的保护与发展历程,624日上午,九江学院旅游与地理学院暑期“三下乡”服务队11名队员来到瑞昌剪纸博物馆,采访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瑞昌剪纸代表性省级传承人朱朴光先生。

朱朴光老师在采访中说,他自23岁考入文化站工作至今已从事剪纸行业40余年。朱老师1975年高中毕业后就主动参与了1976-1977瑞昌农村首个座谈的建设,积极主动参与村级文化工作。朱朴光老师表示:“只要是出于公心公私,为社会主义服务,为共产党做实事,无论工作有多苦多难都能成功,青年人要到广阔天地中锻炼自己,什么事情都要靠自己,最好的财富就是精神财富。”

2007年朱朴光老师被授予江西省民间文化艺术家荣誉称号,2008年被列入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朱老师表示,瑞昌剪纸文化的发展之路并不平坦,2014年瑞昌剪纸发展面临如何进入社会的问题,当时农村人口结构主要是由老人和留守儿童组成,朱老师及相关人员自己摸着石头过河,提出剪纸进校园活动,在周边小学进行剪纸义务授课,至今学生人数近7000人次。除此之外还在博物馆旁建立了一所小学,传授剪纸教育,至今已近9年。通过相关人员的艰苦奋斗,该小学在2020年被九江市教育厅授牌为“中华传统文化艺术传承学校”,2021年被国家教育部授牌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学校”,其发展状况由阴天转为晴天。朱朴光老师自主编写的剪纸教材也受到九江市政府的称赞。直到现在,朱朴光老师在剪纸艺术殿堂里仍笔耕不辍,创作不止,在我们到来时,朱老师正在进行以“喜迎二十大,弘扬铁肩膀”的剪纸作品创作。

文化不仅要传承,还需要创新和发展。传承需要培养人才,创新是为了增强活力,发展才能持久。”朱朴光说。为此,他以剪纸艺术为桥梁,引进河北蔚县侯氏剪纸项目,建设剪纸小镇。朱朴光先生和我们分享了他在文化站的工作经历和创作故事,并展示了他的剪纸“四宝”:赣北之声、画笔、自创刻刀、相机。他激励我们“什么事情都要靠自己”,“党和政府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我们要好好地历练自己”。

这次采访活动引发了我们学生对瑞昌剪纸,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更好的传承和保护的深刻思考,不仅提高了同学们对瑞昌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深层认识与了解,更使其从中体会到瑞昌市劳动人民对于生活的热爱,以及民间艺术家对剪纸艺术的那份传承与坚守。

六、古村探寻:重拾古村记忆 振兴美好乡村

古村落是历史文化遗产里重要的一部分,是人类“传统文化的明珠”和“民间收藏的国宝”。625日上午,九江学院旅游与地理学院暑期“三下乡”服务队11名队员前往瑞昌市南阳乡江家岭村进行参观,在感受浓厚乡土风情的同时,体味其中丰富的文化内涵,为当地发展旅游产业出谋划策,助推乡村振兴。

走进江家岭,映入眼帘的是粼光闪烁的狭长库面,覆盖两岸的香椿、樟树,青石板铺就的村道,拾级而上的岩石台阶,青砖黛瓦与钢筋混凝土相间的民房……蓝天、碧水、绿荫、石阶勾勒出一幅江南水乡水墨画,游人漫步其中,流连忘返。

近年来,南阳乡坚持生态发展,致力绿色崛起,江家岭是该乡重点打造的生态文明建设示范点。在政府引导扶持下,江家岭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优美的山水风光,大力发展观光、养生旅游,走上了一条生态与经济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和谐发展道路,使江家岭成了一道秀美的生态画廊。

活动期间,服务队成员对江家岭古村落旅游业开展实地调查,深入体验乡村状况和村民的生活现状,收集了大量资料,对古村落旅游业发展的现状、变化、前景进行了解,成员们都积极分享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提出自己的意见。活动帮助青年学生树立艰苦奋斗的思想,培养尊重劳动成果,热爱劳动和尊重劳动人民的情感。同时,也提高了大学生社会活动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本次活动让队员们看到当地深厚历史文化底蕴,更加充分的挖掘古村落之美,了解到疫情对旅游业的冲击,疫情期间,旅游业发展不容乐观,合理规划村落旅游业发展,促进村落经济文化发展是重中之重。另外,此次活动极大的提高了我们对古村落发展的关注度,都希望能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争做有为青年。

让传统村落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七、结束语

7天的时间转眼就过去了,本次“三下乡”活动也即将结束,但本次活动却给同学们留下深刻的印象。正如吴彭年副书记所言:大学生需要到农村去,在服务农民群众的实践中可以进一步地接触社会,了解国情,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提高全面素质,走正确的成长成才道路。开展大学生志愿者“三下乡”活动,把农村建设的需要和青年学生的成长很好地结合起来。

志愿者们也有许多感想。志愿者邓楠说,用7天的时间,去做一生难忘的事,我觉得非常有意义。这次到瑞昌苏维埃革命旧址参观学习,使全体隐员接受了一次近距离的革命传统教育,通过缅怀红色记忆、追寻红色足迹,进一步激发了大家继承红色基因、发扬红色精神的昂扬信心和坚定决心,激励大家奋发图强,立足岗位兢兢业业,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积极进取,砥砺前行。

志愿者冷洋洋说,说起九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每个九江学院学子应该都能说出来几样。但是,这些瑰宝不应该只活在我们的记忆里。如何去保护和传承?这是我们志愿服务队一直以来坚持的动力。作为当代大学生,了解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宣传非遗文化更是青年一代的责任。我们的责任是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

志愿者唐怡平说,本次活动很有意义,留守儿童的成长过程缺失了太多的爱,缺失了很多他们这个年龄段本该有的东西,希望社会上有更多的人去关注他们,关心他们的成长,也希望他们的爸爸妈妈多抽时间回来陪他们,让他们的成长不留遗憾。

志愿者李悦馨说,这次活动使我意识到“服务社会,实行自我”是人生的一件乐事。社会是需要我的。社会培养了我,然而我应该为社会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我们应该为人民干实事,做有贴亲人民生活的事。虽然自己的力量很小,但总可以让温暖的花朵灿烂碇放

至此,为期7天的旅游与地理学院2022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圆满结束。舵稳当奋楫,风劲好扬帆。红色之旅,“非遗”探寻,古村寻梦,助学之行,在路上!期待明年三下乡!


上一条:旅游与地理学院三下乡: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非遗文化 下一条:旅游与地理学院2022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系列报道(七)

关闭

版权所有:九江学院旅游与地理学院 联系电话:8311117
学校地址:江西省九江市前进东路551号 邮政编码:332005
技术支持:九江学院信息技术中心 Copyright 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