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军凯(地理科学)

2024年11月06日 14:45 旅游与地理学院 点击:[]

赵军凯,1973年出生,中共党员,九江学院·旅游与地理学院教师,教授,2011年获华东师范大学理学(自然地理学)博士学位。主讲《水文与水资源学》《地理课程与教学论》等主干课程。主要从事水文与水资源、长江中下游河湖关系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河口海岸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1项,江西省教育厅科技项目2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等等。在《水科学进展》《自然资源学报》《水文》《Journal of Resources and Ecology》等学术期刊公开发表文章30余篇(包括合作)。第一作者出版专著1部,合作出版著作1部。指导学生参加中国自然资源学会举办的大学生自然资源科技作品大赛、师范生教学技能等比赛,多次获得奖项。

(一)课题研究

1、纵向课题研究

[1]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鄱阳湖与长江干流水沙交换过程及其对闸坝调控的响应”(41361003),已结题(2014.1-2017.12).

[2]

主持华东师范大学·河口海岸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长江三峡工程对鄱阳湖与干流水沙交换及其入海水沙影响”(SKLEC201205),已结题(2012.1-2014.12).

[3]

主持江西省教育厅科技项目:“闸坝调控下鄱阳湖区水沙变异特征及滩地冲淤过程研究”(GJJ14733),已结题(2014.1-2016.12).

[4]

主持江西省教育厅科技项目:“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共同驱动下潦河径流分析与模拟”(GJJ180903),已结题(2019.01-2022.12).

[5]

主持江西省基础教育研究课题:“基于山江湖的九江地区高校与中学地理区域认知素养协同培养的策略研究”(SZUJJDL2023-1002),在研,2023年立项.

[6]

主持九江学院课题:“城水资源承载力研究——以九江市为例”(06SK28),已结题(2006.01-2006.12).

[7]

主持九江学院课题:“高等院校校园旅游环境承载能力研究”(08KJ24),已结题(2008.01-2011.12).

[8]

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长江口拦门沙冲淤演变对航道整治工程的响应”(40976055),已结题(2010.01-2012.12).

[9]

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杭州湾北岸水下侵蚀/淤积波迁移及其沉积动力过程”(41076050),已结题(2011.01-2013.12).

[10]

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长江口最大浑浊带再悬浮作用机制和悬沙浓度剖面研究”(41176069),已结题(2012.01-2014.12).

[11]

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酸雨典型林种降水再分配及其水化学效应研究——以庐山森林为例”(41861022),已结题(2019.01-2022.12).

[12]

参与江西省社会科学规划“十一五”一般项目:“科学发展与利益整合研究”(07FX201),已结题(2007.01-2011.12).

[13]

参与河南省社科联调研课题:“河南省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研究”(SKL-2005-1179),已结题(2005.01-2006.04).

2横向课题研究与规划

[1]

参与江西省水利厅政策研究项目:探索建立省、市边界水域采砂执法区域合作联动机制问题,2019.11-2020.12,已结题.

[2]

参与九江市生态环境局委托项目:九江市八里湖沉积物中污染物组成特征及污染源溯源研究,合同编号:2022232,2022.10-2023.12,已结题.

(二)教科研成果获奖情况

[1]

第二届“经纬杯”全国地理教学研究果奖(著作“鄱阳湖与长江水交换过程研究”在《地理教育》杂志社举办的第二届“经纬杯”全国地理教学研究成果论文、著作类特等奖;2021年9月;《地理教育》杂志社.

[2]

论文“人类活动对鄱阳湖水位变化的影响”,并评为2023年《水文》杂志编辑部优秀论文。第一作者:赵军凯,证书编号:SW202303,2023年.

[3]

论文“‘卓越’背景下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的几点建议”,荣获“教师发展、立德树人——江西高校师资培训30周年”论文二等奖,第一作者:赵军凯,2015年,江西省高等教育学会.

[4]

河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课题“河南省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研究”,荣获2006年“河南省优秀调研成果”,一等奖,排名第四,证书编号:SKL-2005-1179,2006.

[5]

论文“长江口南汇嘴潮滩短期冲淤演变及其动力机制研究”,被评为浙江省岩土力学与工程学会自然科学学术奖,三等奖,排名第五,证书编号:2010YK-03-14,浙江省岩土力学与工程学会,2010年.

(三)主要论文、著作

[1]

第一作者.人类活动对鄱阳湖水位变化的影响.水文,2020,40(4).

[2]

第一作者.鄱阳湖水位变化趋势性对人类活动响应分析.江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43(5).

[3]

第一作者. A New approach for the health Assessment of river systems based on interconnected water system networks. Journal of Resources and Ecology, 2017,8(3).

[4]

第一作者.再论河湖连通关系.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4.

[5]

第一作者.河湖关系与河湖水系连通研究.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2015,13(6).

[6]

第一作者.长江中下游河湖水量交换过程.水科学进展,2013,24(6).(EI收录)

[7]

第一作者.长江宜昌站径流变化过程分析.资源科学, 2012,34(12).

[8]

第一作者.枯水年长江中下游江湖水交换作用分析.自然资源学报,2011,26(9).

[9]

第一作者.基于熵模型的城市水资源承载力研究——以开封市为例.自然资源学报,2009,24(11).

[10]

第一作者.城市水资源供需平衡及预测分析——以开封市为例.水文, 2009,29(6).

[11]

第一作者.水资源承载力评价熵模型的改进及应用.水土保持研究, 2008,15(1).

[12]

第一作者.水资源承载力的研究进展与趋势展望.水文, 2006,26(6).

[13]

第一作者.水资源承载力的研究现状与展望.河南科技大学学报,2006,24(4).

[14]

第一作者. 20世纪后半期中国主要江河洪灾分析.农业考古, 2006,6.

[15]

第一作者.地理信息系统及其在水文水资源方面的应用.天中学刊,2005,20(2).

[16]

第一作者.生态旅游的生态学原理.平顶山师专学报, 2004,19(2).

[17]

第一作者.中国水资源安全与可持续利用.南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3(3).

[18]

第一作者.近年来中国洪涝灾害分析及对策.当代生态农业, 2004,1.

[19]

第一作者.对昌九双核一体化发展的思考.宜春学院学报,2017,39(5).

[20]

第一作者.“卓越”背景下地方高校人才培养途径探讨.科教文汇,2017,1.

[21]

第一作者.Effects of the human activities on the water level process of the Poyang Lake. International Global on Renewable Energy and Development (IGRED 2017), IOP Conf. Series: Earth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 100,2017,012216.(EI收录)

[22]

第一作者.Quantitative Analysis on the Water Exchange between River and Lake: A Case Study in 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Future Energy, Environment and Materials, FEEM, Hong Kong, China, 2013.(EI收录)

[23]

第一作者.Analysis on the water exchange between the main stream of the Yangtze River and the Poyang Lak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Information Application Technology, ESIAT, Nanchang, China, 2011.(EI收录)

[24]

第一作者.Key role of the lakes in runoff supplement in the mid-low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during typical drought years.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Digital Manufacturing and Automation, ICDMA, Changsha, China, 2010.(EI收录)

[25]

第一作者.Improvement in the Evaluation Model of Water Resources Carrying Capacity of Urbanized Area Base on Fuzzy Theory.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Fuzzy Systems and Knowledge Discovery, FSKD, Yantai, China, 2010.(EI收录)

[26]

第二作者.Optimum solution for the safe drinking water crisis in Tala Upazila, Bangladesh. Journal of Resources and Ecology, 2020,11(2).

[27]

第二作者.三峡水库的径流调节作用分析.水资源研究, 2019, 8(6).

[28]

第二作者.1954年-2013年鄱阳湖流域气温变化特征及空间差异.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17,36(6).

[29]

第二作者.水岸适宜保土固沙植物选择及其应用方式.安徽农业科学,2014,42(29).

[30]

第二作者.生态旅游的科学内涵与生态学原理.陕西师大学报, 2004,31(4).

[31]

第二作者.论生态修复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中的优化作用.水土保持研究, 2004,1(3).

[32]

第三作者.近60年来潦河径流变化特征分析[J].水资源研究,2021,10(5).

[33]

第三作者.基于LUCC的鄱阳湖湿地生态效应分析.水生态学杂志,2017,38(3).

[34]

第三作者.长江上中下游河道水沙特征和水沙关系.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1.

[35]

第三作者.特枯2006年长江中下游径流特征及江湖库径流调节过程.地理科学,2010,30(4).

[36]

第三作者.和谐与品牌视角下国内旅游广告业的发展.统计与决策,2008,259(7).

[37]

第三作者.我国西部地区可持续发展战略思考.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33(2).

[38]

第一作者.著作:鄱阳湖与长江水交换过程研究.北京:气象出版社,2019.

[39] 合作著作.长江河口水沙输移与河床演变.北京:科学出版社,2019.

上一条:祝明霞 下一条:张力

关闭

版权所有:九江学院旅游与地理学院 联系电话:8311117
学校地址:江西省九江市前进东路551号 邮政编码:332005
技术支持:九江学院信息技术中心 Copyright 2012